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本报记者 周飞亚采访整理)
诗词是无边的世界
彭 敏(《诗刊》编辑)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另一方面,读书对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因为书会用一种审美化的方式,春风化雨,把你的性格变得温柔。所以中国古人才会说“诗教”,用诗来教化人。
我想向大家分享两个读书心得。第一,一个人的知识建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阅读类似的书,便会事半功倍。比如,你已经读了很多唐诗宋词、汉魏六朝的诗歌,再去读一些明清诗词,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帮助你接纳和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对某一个领域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这一个领域内的书籍。但不要读得太杂,否则力道就分散掉了。
另外一个,就是要克服阅读上的虚荣心。读文史类书籍有很多涉及记忆的问题。有些人经常读书,往往读过就忘,到最后,读书的成果只剩下一点,但实际上这本书里面讲过什么,可能完全说不上来。这可能是我们在阅读上的虚荣心导致的,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更多的书,就会往前赶。实际上这本书读了一遍甚至两遍可能还不够,并没有深入的掌握。今天读完这本书,我不着急去读其他,回过头来好好复习一下,直到把它吃透为止,直到我合上书、走在路上、睡觉之前,脑子里面还能浮现出很多跟它相关的知识,这时候这本书可能才真正可以放下。这样,它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书。
读起来,才有生命
邹玲艳(益善悦读计划志愿者)
4月的拉乌乡下起了小雨,山腰上弥漫着一团团雾气。罗映平校长在校门口搓搓手,提醒孩子们下雨了,慢点跑,注意安全。
云南省宾川县碧鸡完小有477个学生,因为是全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很充裕。以前孩子们一下课就约上三五个小伙伴,跳皮筋、拣石子。现在楼道的两侧,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角。下课铃声一响,这里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老师们也会课余翻看各种课外书,看到有趣的就当做课上的拓展知识讲给同学们听。”罗校长说起这些变化如数家珍。
不仅在宾川,在云南大理的洱源、永平、漾濞几个县,这样的课外阅读场景随时随处可见。然而仅仅在2013年9月之前,这里的很多孩子上了高中,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书都没有读过。
改变,与一个叫“益善”的公益基金组织有关。
2013年8月,复旦大学新闻系87级毕业后首次聚会,谈起好多来自山区和农村的同学当初生活的困难时,感慨不已。大家提议,共同出资成立一个公益基金,帮助贫困地区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这个由大学同班同学发起注册的“益善公益基金会”,从此开始了在云南大理的公益助学行动。
有资料说,2014年,我国少年儿童平均图书阅读量为8.45本,其中城市儿童阅读量为10.73本,农村儿童阅读量为6.51本,西部地区更低,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不到3本。
学校并不是没有书。在上世纪90年代的“普六”计划和近几年的“薄改”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教育部门均向学校发放了一些图书。此外,零零散散的,学校也常收到其他单位捐赠的图书。但是,阅读率并不理想。
“农村的孩子最怕有知识没文化,从小到大没看过一本课外书,进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生存。”基金会理事长李同新说,“益善除了对个体的帮助,更应该关注带有群体性、基础性的问题。”
推广阅读计划,不可能立竿见影,却是乡村教育中最为实际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但在这群80年代的大学生们看来:阅读好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培养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进而能有能力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3年里,理事长李同新有一半时间跑遍了4个县的100多所小学和教学点,20多位同学利用休假时间专程到洱源一线,参与走访调研,推动阅读行动。益善君们说,“既然决心从事乡村教育,在山区推广阅读,就必须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唯有实干,才有实效,才能赢得各方信任,才能获得八方支持。”
正是这样的“用心”,他们得到了八方支持。在大理,有4个县都把“自由阅读课”列入了课表,宾川县每年财政安排100万专款,在全县推行“书香校园”阅读计划;洱源县,每年安排50万专款更新图书;漾濞县,把老师推广阅读的成效作为考核内容;永平县确定每年举办读书竞赛……
这样的一个全民阅读行动,改变的,将是一个农村的群体。
读什么,最关键。
曾经有不少出版社和爱心人士主动联系益善捐赠图书。大部分好意被拒绝了。因为他们希望捐赠提供的书,是孩子们真正喜欢读的书,解决孩子们“看不懂”“不愿看”“看不到”的问题。
为了确定什么书才是农村小学生愿看、爱看的,益善选择了山头上的石岩完小作为试点。先由专业人士确定了书目,把书送到学校,由老师登记不同年级的人爱看什么,结果发现以城市学生的水平确定的书目太难,调整难度后再送第二批书,还是难,第三批就增加了大量的绘本,基本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再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儿童阅读专家王林博士帮助修订和完善,确定了大到1万多册,小到3000、1000、300册的书目。两年试点中,3000多册图书的借阅总计达到了4560次。从2014年3月开始登记的“石岩完小五年级班”,一个学期的图书借阅达到了500多次。
在一本封面脏兮兮,被翻得已经卷角的“图书借阅登记册”上,学生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下自己借的书名、借阅时间和还书时间:3月31日,罗琴借了一本《狮子王》,4月2日归还;4月2日,张小鱼借了一本《大耳朵图图》,6天后归还……
而阅读,也带给了山区孩子们更多的变化。碧鸡完小的罗校长,刚接手这个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平均分就在40多分,而现在,他说,孩子们读的书多了,满分30分的作文分,有的同学也能得到27分,语文的平均分也达到了60多分。
“书,不去阅读,就是一张张纸。只有读了,才会被赋予生命,也才能给阅读者以生命。”李同新说。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