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沙苑“五亩井”

日期:2019-05-21 09:36:15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浏览量:

沙苑“五亩井”

大荔 洛阴
 
       在翠屏锦绣的沙苑北麓,有个叫五亩井的地方,它南北长约五十丈,东西宽约四十五六丈,原水深八尺有余。其正南有一半月形沙台,台面约二亩有余,高约三四丈。可煞作怪,周围其他地方千百年来都沙随风走,金沙粼粼,而它一直却草深林茂、鸟语花香,“幽槐摇曳,乌柿阴凉,喜鹊鸣巢,百鸟徜徉”。是当地百姓心目中一个十分吉祥的地方。甚至经常还有人夜半三更偷偷去那烧香许愿。
\

       其实,上了年纪的文化人都知道,那不叫“五亩井”,应叫“武母井”,南边的高台叫“凤凰台”、“黄(凰)台”或“凤凰岭”。

       说道凤凰台,不能不说唐初同州诗人乔知之。他生活在唐代高宗永徽到武则天神龙年间,据传和李世民收服的“洛阴强人”--孙华是甥舅关系,就出生在兴盛堡,即现在的大荔县官池镇王马村。

       那时的兴盛堡,可以说是长安的陪都。北有水碧花红的洛岸桃林,南有水草丰茂、绵延起伏的沙苑,村边有湖鱼竟天的太白池和白水河,是皇家的御马场,皇帝及达官贵人一年多半时间都在此游猎。唐显庆年后高宗李治就因头昏(三高引起的脑梗)而怠政(给武则天揽权登基创造机会),经常到沙苑一带冶游,并下诏孙思邈诊治。武则天为了达到替夫治国、独揽朝纲的目的,在陪同李治“垂帘听政”的同时,经常引诱、唆使一些人,搜集、编造上天异象,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沙苑有个叫傅游艺的人,投其所好,说他某一日游太白池南,看到一只凤凰在沙台上鸣叫,引得许多喜鹊围绕飞舞。就引经据典说:当年凤鸣岐山,周朝兴起。而今凤鸣兴盛,按照龙右凤左之礼,将有女皇诞生于东都。此时正直李治下诏推行武则天的10谏,傅游艺的文章直达天庭后,深得武后喜爱,“诏为左正言”。并懿旨在凤鸣的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凰台”。将建台旁挖出的沙坑扩建为一个南北宽46丈、东西长50丈的大水池,名曰“武母井”,并使之与西北的太白池相连。

 
\

       据传,凰台坐南朝北,高三丈六尺,白石砌级、玉雕护栏,台围四十六丈,石琢龙头七十二个,上建凤凰展翅亭阁一座,高一丈八尺,凤头攒脊,翼檐刺天。镶嵌一百零八个飞禽环绕环绕其周,取百鸟朝凤之意。凤头,有二尺来高,黄冠金羽,玉喙炯目,俯视水面,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而武母井也是“碧波荡漾,枣杏环绕,洲蔺岸梨,槐柳窈窕”。史书记载,高宗初期,东都洛阳初建,李治武则天经常穿梭于两都之间。作为必经之地的沙苑,武则天每次经过,都要到台上游历一番。并召集乡绅名仕,论西周之兴,讲周公之礼。

       乔知之,作为沙苑名仕,也多次被诏陪游,游完之后曾写下《凤鸣台》一诗。

       凤凰台畔凤凰游,
       金沙碧水尽拥柔。
       岐山首鸣文王起,
       兴盛应和吉大周。

 
\

       公元690年9月初一,已升为御史的傅游艺纠集关中僧神医道、乡宦名仕、四海异族等九百余人,组成浩浩荡荡的“请阙”团。赶赴东都洛阳,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但“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李旦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

       庚辰(初五),太后批准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初七),则天登基(御则天数),赦天下,以(改)唐为周,改元,从此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治国”之先例。此时武则天已67岁,她执政15年,广开言路、还政于民,严肃吏治、强军窦武,到末年,使大唐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广、人口最多、吏治最清、民殷商涌的时代,并为其孙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被史学界赞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然而,由于她是第一位女皇,加上在位时任用酷吏、大杀李姓皇族(甚至连儿子也不放过)。引得“世俗不齿、积怨甚深”。就连其二儿子李贤也在被废除太子、流放到巴州后,写了一首与黄(凰)台有关的奉劝诗《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以藤蔓比喻母亲武后,因四个瓜先后被摘而感伤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的酷吏制度之烈。

 
\

       改革无好果。因此,虽然武则天执政“民富国强”,但退位去世后,照样遭皇族和遗老遗少的强烈反击。所有与武则天登基的记载、痕迹和祥瑞之事物,都被毁灭。凰台被拆除,改为“黄台”,武母井改为“五亩井”。但沙苑的老百姓,对武则天带来的实实在在恩惠,却一直念念不忘。采取多种形式予以纪念和感恩。据传除将拆下的凤头、偷偷埋到村东北崖上外,许多人经常到黄台烧香许愿、年节祭祀,以至传至后代。加之其奇特的地理位置,即就是一千多年后白河已经断流、太白池已经干涸,而那儿却照常树木茂盛,水清鱼跃。特别是五亩井岸边许多梨树和枣树竟长到需两人才能合抱,更别说作为地名“槐树底下”的标志性物品---遮阴一亩二分地的千年老槐,茁壮虬曲的干枝和苍森袭人的冠盖,无不显示其历史的沧桑。直到上世纪末分产到户和平沙造田,才被瓜分抹迹。

       但,“五亩井”“黄台”,在沙苑百姓心里,却永远是一块吉祥的圣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