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也是责任,更是起点
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大多数已经处于成熟期,教学经验丰富、质量稳定,教学方法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能手”称号的获得,也标志着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可能在心理上造成懈怠,使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追求进入徘徊或停滞状态。
我曾以为获得了“教学能手”的称号就算大功告成,参加了此次培训才明白,能手证书不是过去成绩的功劳簿,而是打开未来专业发展道路的金钥匙。培训的开班仪式上,教师处副处长韩润社为我们介绍了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结业仪式上,白珍副主任详细解读了组建工作站、工作站任务及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前有引领,后有支持,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伴同行,这是为我们展开了未来的蓝图,铺就了发展的车道。必须认识到,这正是我们突破障碍、形成特色和风格、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最佳平台。
参赛的初心,有对荣誉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敬畏,对成长状态的向往和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称号上而止步不前,就是背叛了初心,丢弃了责任和担当,浪费了平台和机遇。只有把语文教研当作终身事业,把不断成长当作自觉行为,把引领风气当作应尽责任,才配得上“能手”称号。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语文味
曹公奇老师在研讨时提出了“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课标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来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落实到日常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以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教学不是老师的讲述分析,要学生自己从大量阅读中去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阅读、多阅读、会阅读。如果要给语文课堂教学附加过多其他要求,恐怕就会让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
薛翰铭老师题为《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重构》的讲座带给我们一场教学理念的头脑风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单单是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只有用心体悟语文教学的真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作与感动,才能从关注知识的传递转而关注思维的激活、能力的推进,才能从关注付出多少转而关注成就多少,才能用语文独有的艺术美和人性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在语文味的熏陶中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独行快,众行远
校内教研组等常规教研团队里,成员教育科研素质不同,自我提升的意愿强度也不一致,互助能力差异较大,效果未必理想。此次培训将同届能手齐聚一堂,按照学段学科分组活动,保证了组内成员专业素养水平相近、职业理想追求相同,就是从源头上为保证互助效果奠定了基础。
我们高中语文2组开展了以《氓》为教学内容的同课异构和评课研讨活动。课堂呈现精彩纷呈,讨论交流热烈真诚,大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涨的教研热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同伴和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一群志同道合的语文人相聚,共同制定成长计划、规划发展前景,乐分享,善交流,有反思,有共鸣,构建了萌生思想、弘扬个性、充满活力又踏实进取的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体置身于这样纯粹、真诚、上进、和谐的群体背景下进行教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更能被激发投身教育科研的内驱力。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和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是持久的。路虽远,行则将至。我愿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勇于担当和挑战,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踏上专业成长道路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