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诗人崔郊与姑母家的婢女相恋,后来该婢女被卖与连帅,两人从此分开。有一天,崔郊与婢女在路上相遇,不得交谈,崔郊感慨作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成语“侯门如海”泛指门禁森严,外人不得进入。与侯门一样,微信也是“一入深如海”,不过微信深在丰富广博的内容,侯门深在各种各样的人物。与侯门相反,微信的门禁毫不森严,人人皆可自由出入,尽享其酸甜苦辣。
我使用微信这款软件不满3年,一开始觉得它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QQ的翻版吗?后来才发现它的厉害之处——它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自媒体平台,还是堪与支付宝比肩的移动支付平台。使用微信,我不仅可以与好友实现基本的通信,还可以打车、充话费;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我还可以挂号、缴水费;最重要的是,我可以阅读各种自媒体发的文章,包括完全独立的自媒体和依托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前者如外滩教育、少年商学院、知乎日报,后者如《南方周末》《语文学习》《中国教育报》。
目前,微信公众号阅读已成为我互联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微信既爱又恨。爱的是,我可以在美不胜收的公众号中自由切换,快速获得想要的资讯;恨的是,由于我广泛的好奇心和贪婪的求知欲,便放纵自己在各篇文章中穿行,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不能自拔,结果占用了自己太多时间,甚至挤占了本该用于经典阅读和自由写作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我似乎仅仅在过分地占有碎片化的资讯,而没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增进理解能力,更不用说提升智慧了。
美国学者托马斯·曼在《怎样利用图书馆做研究》一书中说,“学识(learning)是有等级的:从数据到信息与观点,再上升到知识与理解力。”他强调,“屏幕显示方式具有一种内在趋向,它擅长构建画面、音响、色彩、动画,以及即时的联结、迅速的更新、简短的信息;屏幕显示方式的特征适于在数据、信息、观点及部分知识(在知识层面上力度已有所减弱)层面启发思维,但是,在理解层面上(‘理解’通常与相当长度的叙述文字或者说明文字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通过其他显示方式,也就是借助图书形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传递与获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恐怕还是得多读图书,尤其是各类好书。我们有理由认为,每天读微信还不如亲自读透《论语》《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心经》《金刚经》等少数经典名著。
当然,微信并非一无是处。正如其广告语“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说,使用微信确实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正不断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无疑引领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变革。在我看来,微信最大的价值在其公众平台,而公众平台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和空前自由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信必将载入思想史。
通过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上不同的自媒体,我感受到了各种观点的激烈碰撞,其中既有真知灼见,又有无知偏见,这让我有机会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我也才真正明白何谓“高手在民间”。自然,这需要我们学会游泳,否则就会活活淹死在微信这个深海中。
(作者:唐玖江,单位:四川省巴中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