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一生产力?领导!”北京邮电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高鹏,在第十一届KAB创业教育年会院长论坛上说了个暖场笑话。台下来自全国各地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先是静了半秒钟,接着发出一片会心的笑声。
“这么多年的双创工作做下来,我(对这个笑话)的领会是越来越深。”高鹏感慨。“一把手工程”这个词在这次会议的公开分享上被提及了26次。校领导牵头抓落实,统一协调和分配高校资源,是这些双创教育一线的老师公认的好现象。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看来,这背后是双创学院曾经对协调高校资源的极大需要。一般学院的课程,更多强调教学,最多有点实践,不会像双创学院一样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开设新课程,需要与教务部门合作;利用场地搞活动,得找保卫处帮忙;举办各项创业大赛,需要团委部门的支持。而创业涉及的知识,需要经济与管理、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更有赖于学院间的配合。
这仅仅是双创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整合资源到创造价值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吕爽老师知道,多部门的协调有多繁琐。不少高校的双创工作由团委、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或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常常遭遇“职责不明确,无法统一的协调资源”。
在这样的困扰下,华信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有专职教师和专门场地来负责。校长担任学院院长,也是双创学院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是主管副校长。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贾建锋见识过一个会议上各个学院都在要资源的紧张场面。但他觉得,得“双向思考”,在向学校要资源的同时,各个学院要明白,自己是否真的有所作为。
“创新创业学院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发展的特色,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做出了能让学校骄傲的东西。”他大声说,气息喷在麦克风上。
即使有校长坐镇,资源也不一定都能到位。企业的力量被引入象牙塔里。
浙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曾一度面临场地紧张的问题。他们开始与当地企业协作,共同成立了理事会。
合作与当地的特色发生了化学效应。浙江以纺织业见长,学校很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非常强。可从最简单的产品打样到进入产业链上开始生产,最终到进入市场销售,每一环的成本对学生团队来说都太高了。
学校邀请服装界非常知名的企业来合作,把学生的项目放在大型企业的链条上,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可想而知,从上游到中游到后期的产品出口整个过程都解决了”。
“通过学科专业的教育,培养和培育,进入校企攻坚的产业行业平台,进行纵向垂直型的孵化,这是一种众创空间校企共建、共享和共融新模式。”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陈德虎说。
这并不是个例。贾建锋介绍,东北大学与钢铁企业联合培养4 1和2 1的复合型人才,并在宝钢和首钢设立研究生院分院。创新创业的青年与东北当地的老牌工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涂德虎认为,从2012年至今,国内的高等院校基本已经完成了创新创业基础层面的建设,建立起体系、课程和师资队伍。他们正在实践的,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年轻的双创学院是教育改革最好的处女地
在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看来,已有的学院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的刀子难以劈下,而各地高校年轻的双创学院,是教育改革最好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