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业“冷”与“热”,一成不变?
何为“热门专业”?今年到底哪些专业是“热门专业”?我想谁都不好一下子回答这个问题。高考志愿中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而且任何一个专业的冷热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从全局来看,一个专业近来社会需求大了,就业形势好了,通用性强,报考的人数多了,分数也就高了,也就相对“热”起来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的冷热也在随之变化,今年的“热门专业”到毕业的时候不一定就很抢手,今年的“冷门专业”未必将来的就业还是“冷门”。另一方面,从局部来看,所谓“冷”与“热”,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冷热程度应该有所区别,因为不同的学校其学科设置、办学特色各有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发展不可能完全相同。
那么,是不是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我想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影响专业录取分数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专业计划及其分布的影响,有社会对该专业需求的影响,有报考考生分数分布的影响,但更多的应该还是这个专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对考生的吸引。譬如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虽然这两个专业将来的就业条件有点艰苦,但每年在各省(区、市)的录取分数都很高。尤其是采矿工程专业,一方面是就业形势的确不错,但更多的还是专业自身的综合实力,这两个专业在教育部2012年的专业评估中都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宏观调控,这类专业的报考热度就会急剧下降。
相对来说,有“热门”就有“冷门”,估计那些应用面相对较窄、就业形势稍微不好、或是学习难度稍大的专业,大部分的考生都是不愿意青睐的,这样填报的考生就会少些,分数线也相应较低,在录取中,可能就需要调剂其他专业志愿的考生进来。但这不代表某校这个专业就不好,实力就弱。所以考生即便是在没有满足专业志愿的时候被调剂到所谓的“冷门”专业,也不要气馁,说不定你捡了个便宜。
关于“冷”“热”专业的选择,建议考生要进行细致的自我剖析,全面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特长和潜质,把握能力和实力,并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科学做出判断,结合自己的志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地圈定专业范围,而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更不要仅凭专业名称来判断专业“好坏”。每次有考生或家长问我“矿业大学什么专业最好”的时候,我和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差异,只要是你喜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只能告诉你我们学校哪些专业更有特色,哪些专业综合实力更强一些”。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挤热门。我在接受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段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段时期的“冷”。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金融、外贸、财会、法学等相关专业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近年来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持续走高。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因为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专业问题上,适合自己最重要。
三、辩证认识新增专业
教育部2012年修订并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中设置了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普通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实力,申报目录中的专业,经教育部审核通过后即可面向社会招生。所以,一些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经常会新增或减少一些招生专业,关于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此外,还有些随着新兴行业发展也会在部分高校增设一些相关新专业。
新增专业一般是目前社会需求量在增大或是学校为了长远发展而增设的一些专业,短期内,未来的就业去向应该不会太差;而对于具体的高校来说,新增专业虽然已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学校也具备了举办该专业的实力,但新增专业在师资力量建设、硬件配套设施配置、学科专业的积淀等方面,与原有专业相比应该还有差距,而且一般也不具备对应的硕士点或博士点。所以,并不是说新增专业就是好专业,考生在选择的时候,没必要刻意追求学校的新增专业。之前在考生咨询或接受访谈的时候,我也是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中国矿业大学本着办好每一个专业的原则,近几年一直在减少招生专业,目前学校已经从2007年的62个本科专业缩减到目前的49个专业,今后还将通过新生入学后转专业等措施继续缩减专业。建议考生在考虑一所高校的专业时候,一定要大致了解你所要报考的专业情况,包括专业内涵建设、发展历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将来的就业去向等。
一、对新增专业可以从两种情况来判断:
1.“国家新增专业”,也就是以前高校从未开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设的专业。如,2011年国家新增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等。
2.某高校新增专业。也就是说,某专业以前就有高校开设,只是对于某个学校来说从来没有开设过,现在新增加了,称之为“高校新增专业”.例如,西北大学自2015年开始招生的本科新增专业“金融数学”这就可以称为西北大的新增专业,而以前金融数学专业在北大、复旦等一些院校都已开设的多年。
二、报考新增专业的顾虑
国家新增专业和高校新增专业是不同的,各有特性,但也有共性。从反馈来看,考生家长对报考新增专业一般存在一些顾虑。
1.没有往年报考数据做参考。考生家长在面对第一年招生的新增专业时都会遇到没有往年数据做参考的问题。没有参考数据报考时往往会觉得心里就没底。
2.对所报学科专业缺乏了解。尤其是国家新增专业,考生家长甚至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专业名称,更别提弄清它学的是什么,对未来发展和就业没有准确的预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这些顾虑都很有道理,所以,在报考新增专业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
三、高考填报志愿之新增专业申报策略
1.以个人兴趣和定位为出发点选择新增专业一定要从个人定位和兴趣出发。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是了解对方,知己就是了解自己。尤其是在新专业没有往年报考数据做参考的情况下,考生失去了“知彼”的先机,那就更得把握好“知己”这一原则。
很多人光听专业名称感觉炫目、诱人就选择报考,往往容易出现偏差。考生家长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考察一下所报专业的主要课程、培养目标、人才需求状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工资待遇、发展趋向等众多问题。这一点对于选择国家新增专业的考生尤为重要。如果经过考察,某一专业真的是你兴趣所在,所学的科目又是你的特长,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你的气质性格比较符合,那么不妨把它列入可选专业的范畴。
2.选报时参考整体专业平均值,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的高校新增专业录取分数很高,有的则录取分数比较低,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不管怎样,新增专业的录取分数都应该在开设院校提档分数线之上,这是不会变的。所以,考生家长一定要参考所报院校整体专业录取分数段的平均值,你的分数最好能在平均段偏上的位置,这样才能提高录取几率。
如果学校开设的专业比较多,那么可以看看该校是否开设过和新增专业相近的专业或学科类,查看这些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情况,取中间段分数作为参考。
3.选择有相关强势专业的院校,当同一个新增专业不同院校都有开设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选呢?一般来说,如果新增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对应,那么其专业实力是会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排除一些跟风开设的专业外,很多新增专业都是从原有优势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条件。
还有不少国家新增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一个专业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如物联网专业,就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软件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当你对某个专业一无所知时,其实可以看一看它的交叉领域都涉及了哪些范围,在专业相同,院校需要多选一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本身在某一领域就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院校。
还以物联网为例,和物联网联系比较紧密的有计算机和通讯专业,报考时就可以找计算机专业或者通讯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4.选择相近专业“曲线救国”,确实像很多考生家长顾虑的那样,新增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没法准确把握。但这也要分别来看,对于“高校新增专业”来说,虽然新增某专业的高校无数据可查,但是,其他同层次开设了该专业高校的录取、报考、就业等数据完全可以借来参考。只要慎重选择学校就可以了。
而国“家新增专业”可能没有任何数据作为参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既然国家开设了这个专业,说明未来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发展空间还是有的。但是需要时间,可能学生都毕业了这个行业依然没有成熟的市场。
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好某个新增专业或有志于这个领域,又举棋不定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先从其他相关、相近专业的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着手,搞一下“曲线救国”.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基本上都是宽口径、厚基础,本科阶段更偏向于打基础、通识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因此选择一个基础方向学精、学专,未来可以从事更高端领域的工作及研究,既不影响就业,转专业也会比较容易。因为好的基础才是专业发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