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舆论监督 >

部分学校军训偷工减料 娱乐化问题惹担忧

日期:2016-09-28 07:58:12        来源:中新网    浏览量:

在充实军训内容的同时,增加军训的高科技元素也在多所高校展开。为有效解决因场地、器材等因素制约而无法组织进行的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等内容,东北大学引进了激光仿真枪等模拟训练器材,进行轻武器模拟射击训练,利用校内地形、地物开展了CS实战对抗演练。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后备力量教研室主任黄相亮认为,未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未来的军训会慢慢走向虚拟训练与现实训练的结合,军训的部分训练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如虚拟实验室内进行的射击训练,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实弹射击;虚拟飞行模拟器可进行模拟飞行训练。

如何创新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和方式?去年11月,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尹卓将军为全国修读《军事理论》慕课的大学生授课,20万大学生同时在线上课,这也引起很多军训专家的注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慕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推进军事课精品课程建设是未来军事理论课的可行之路。

\

空军预警学院联合湖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以今年军训季为载体,创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矢志国防·追梦空天”主题活动,通过媒体宣传、手机推送、网络直播的方式,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军训观,大力推进国防教育的普及深入。熊华明摄

新鲜元素的出现,让学生军训多了兵味和荣光

在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阳雪文眼的中,军训一直是枯燥和单调的代名词。为期10天的广西首届学生军事训练营活动却改变了她与来自广西各地12所院校大中学生的看法:军事化体验、封闭式连队生活管理模式让阳雪文体会到军营生活;行军拉练、战地救护、无线电测向等新增训练项目让她感到特别新奇而充实;参观军史馆、军犬课目也拉近了阳雪文与部队官兵的距离。

调查发现,在3届全国军事训练营的成功举办下,这种军事训练营的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地区开展起来,通过军味战味浓厚的“战场体验”,很多学生了解了部队,向往军营生活,报名参军的热情也大幅提高。

军训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军队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塑爱军尚武精神和参军报国热情的重要手段。在军训中应该不断增加兵味、战味,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对高素质兵员的需求。为此,部分高校探索搭建对口专业战术平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训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国防军事知识的热情。对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战场救护方面的训练;对通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电子对抗和战时通信的训练;对生物和化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防生化袭击方面的训练;对工程机械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装备维护和修理方面的训练等等,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训练层次,为部队培养和储备数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

如何通过军训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承训部队也在积极探索推动学生军训工作与民兵工作、兵役工作融合的方法路子。今年,某装甲师承训中国人民大学新生期间,与学校联合举办了军训结业暨新兵入伍欢送仪式。一阵阵震天响的口号声,一朵朵红艳艳的光荣花,让不少学生深受触动,纷纷在现场表达了立志报国参军的愿望。

绝不能偏离主线,谨防军训“缩水”

由于各地区、各学校的学生军训情况不同,军训设施和环境不一,学生素质状况也有差异,如何具体组织实施、怎样完成任务,需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让军训变得更受欢迎和更有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种名目的“创新”下,也要谨防军训“缩水”,以及可能随之产生的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不能强调灵活组训、改革创新,就抛开大纲、想花花点子,偏训、漏训、蛮训。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借着创新的名义偷工减料,将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爱的教育等各种教育装进军训这个筐子,而军事训练时间能短则短,原本应持续2-3周被压缩成1周;军事训练课目能减就减,比如军事技能训练中的单兵战术动作、行军、宿营、野外生存等课目,不少高校漏上或者自修;难度能降就降,过去组织学生行军30、40公里徒步拉练,现在只是在学校操场或军训基地训练场走5公里就算完成课目。

“军和训两个字,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军训的特殊性和严肃性。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更不是供学生张扬个性的娱乐秀场。”教育专家姜朝晖对当前学生军训创新中存在的娱乐化问题表示深切担忧。某高校领导乘坐轿车检阅学生军训时摆手高呼“同志们辛苦了”的视频曾在网上热传,学生们接受一下校领导的集体检阅、军训就草草收场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高校学生军训着统一的迷彩服装已成为多年的惯例,也体现了军训的严肃性和军味,有的高校在组织军训时,学生身着绿色荧光服在操场上集体亮相也一时引起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在姜朝晖看来:“鼓励学生军训创新的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规范。”
 

责任编辑:王思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