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开拓市场
上世纪末的榆林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城镇,广告业刚刚兴起。从教十多年的高秋燕决心下海经商,于1999年创办了榆林市名人风采策划有限公司。
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能发展到何种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负责人是否具有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和前瞻性思维。高秋燕离开稳定轻松的教学工作毅然下海经商,涉足她并不熟悉的广告行业,与同行竞争,每一步行动,都体现出创业者应有的品格。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高秋燕历经了业务不熟、经验欠缺、客户不多、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可她从不气馁。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高秋燕这样认为。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高秋燕跑遍了榆林的大街小巷,很快熟悉了广告业的材料、设备、行情等相关知识。为了掌握广告行业及榆林市的文化精髓,她坚持阅读、学习、走访,查资料、编广告用语、写策划、搞设计,她做每一件事都费尽心思。一年下来,她阅读的书籍达三十多本。她不放弃所有的学习机会,外出考察、进修等多渠道的学习方式,让她掌握最时尚、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及时了解文化艺术新视角,新趋势。
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探索,高秋燕尝试着将学来的知识应用在广告宣传及文化创意方面。2003年,国家领导人来榆林视察时,榆林市名人风采策划有限公司因广告创意新颖独特被榆林市指定参与迎接活动的广告策划、制作与宣传。
凭着一股不愿服输的劲头,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真诚服务,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后,两年下来,高秋燕的事业便做得风生水起。榆林市名人风采策划有限公司创造了榆林广告行业的多个“第一”,收获了榆林车体广告、灯展装饰、各种大型庆祝活动的成功经验。公司先后策划了百年榆中校庆、绥德中学50周年、米脂中学80周年、榆林学院及榆林工业学校30周年等大型庆典,总计实施过数百场大型文化活动和展览活动。
在拓展广告业务的同时,该公司侍机向媒体渗透,于2007年—2009年公司通过公开竞标独家代理了《榆林日报》广告业务。公司通过策划栏目、撰写文案、举办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将榆林报业广告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当天,平日8版的报纸变身为16 版,创造了该报一日出版的最高纪录。时至今日,榆林名人风采策划有限公司一直站在榆林广告行业的最前沿。
植根本土融合创新
多年以来,在榆林市场上,能给外地客人拿出手的礼品除了红枣、杂粮等特产外,很难找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品,怀揣梦想的高秋燕决心开创一片新天地。
2012年,高秋燕创办了榆林创意文化发展公司,研发、制作独一无二的榆林特色文化产品。公司确立了“传统成为时尚,创意改变生活”的研发理念。让产品的受众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也成为公司研发本土特色文化产品的主要目标。
“文化产品一定要有创新、要与时尚结合、要物以致用。”高秋燕认为,“要不然,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就不会接受产品,传统文化也就不会传承。”
可传统文化元素该怎么进行现代表达呢?榆林创意文化发展公司的做法是借厂生产、跨界开发。公司没有摄影家、雕塑家,也不没有画家、书法家、剪纸艺术家,但能将这些艺术家创造的精品整合在一起,同时还能与时尚融合起来。“传统与时尚,表面看起来像是一对矛盾,但在我的眼中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高秋燕的话饱含哲理。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公司相继研发了榆林“古城六楼”拼图、魔方等玩具,“镇北台”“莲花池”等“榆林风物”系列陶瓷, 植入了榆林小曲、陕北剪纸的真丝艺术文化围巾,“老榆林游戏”系列剪纸、“羊文化”系列衍生品、“老榆林游戏”沙画明信片、“榆林小曲奏乐女”羊毛毡包、创意剪纸服饰等6大类近40款产品,其中有26项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产品的面世填补了榆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的空白,被誉为“让榆林人很有面子的文化产品”,已成为榆林对外馈赠的首选文化产品。在2011年第22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上,真丝艺术围巾成为赠予陕西省友好城市——意大利特洛维索省贵宾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