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Dieter Grüske教授在发言中认为“驱动一个国家发展的因素永远是创新。”首先是基础研究,能够为新的科学理念的诞生做出贡献,而这些常常是大学的职责;其次是需要在校企合作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充分的利用这些校企合作结合更多实践的经验;再次是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也能够在知识转移上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他还介绍了德国和中小企业开展的紧密合作能够促进集群效应的建设或是集群项目的建设。全球化和国际化,对校企合作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在国际的合作中,这些参与到科学界和学术界以及校企合作的高校也从中获益。
闭幕式上,黑龙江工程学院副院长宋立全在论坛闭幕致辞上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未来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固发展定位,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宋院长认为转型可以是学校整体转型,也可以是部分专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问题。同时,借鉴和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通过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这一协作组织,以及中德国际教育论坛等平台,加强国内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国际高校之间,尤其是和德国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交流,共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
本论坛为中德两国应用技术大学专家学者、企业界及政府和机构代表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促进中德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广东白云学院 作为广东省转型试点院校,参与此类论坛,对学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进一步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吴媚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