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育时评:隐性教育公平透视

日期:2016-05-04 08:26:26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量:

十多年来,教育公平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仍然是建言热度最高的五个领域之一(其他四个领域是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和简政放权),其关注的重点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流动人口、困难人群等。这些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是显性的,有些在制度上、政策上就有不公平规定。近年来,各个方面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和逆向扶持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显性的教育不公平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教育不公平,这些不公平没有制度的规定,没有文件的记载,是看不见甚至是无意识的,但它们对学生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是更直接、更严重的。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缩小显性不公平方面的差距,但隐性不公平的问题需要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将教育公平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教师行为与隐性教育公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对安徽农村进行辍学调查时就发现,很大一部分辍学的学生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经常受到忽视、嘲笑甚至欺负,导致他们在学校毫无快乐可言,经常生活在压抑、担惊受怕的情绪之中,所以他们就经常逃学并最终辍学。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徐萍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一视同仁是学生对教师最普遍的道德期望(《教师教育》2006年6期)。他们对北京、安徽、甘肃、浙江等地进行师德现状的调查时发现,在开放题“老师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从老师那获益最多的是什么?你对老师有哪些希望?”的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一视同仁”,而这个词基本上都是在提对老师的希望时出现的。从问卷中可发现,教师对一类学生偏袒,而对另一类学生漠视甚至歧视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45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人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2015年,中国教科院学者高慧斌进行的一项调查结论几乎相同:近80%的学生和近70%的学生家长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调查发现,在对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职业品格调查中,78.3%的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其他依次为教育技能6.7%、积极乐观的态度5.9%、无私奉献的品格5.7%、渊博的知识3.0%;68.2%的学生家长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其他依次为教育技能16.5%、无私奉献的品格8.1%、积极乐观的态度4.6%、渊博的知识2.2%(《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9日),可见公平的期望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占据多么重的期望!比起公平,对老师知识、能力等等的关心微不足道。对教育公平的期望如此之高,可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性。

教师不公平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后进生”的歧视。徐萍的调查发现,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原因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提问上的歧视。由于“后进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后进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二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视。有些教师安排学生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的座位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后进生”则分布在边排和后排。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有些“后进生”因老师认为他们差得“不可理喻”,或者因“后进生”的考试成绩不参加评比,老师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不批改。四是在班级活动的安排上歧视,有的“后进生”不爱学习,却积极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对“后进生”的这一优点,老师们还是很欣赏的。所以,“后进生”经常被安排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义务劳动、体育活动等。五是老师在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不平等,“后进生”和“优等生”犯同样的错误,老师对“优等生”往往能网开一面,而对“后进生”却斤斤计较,甚至从严从重处理。想必这种感受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吧?

学校管理与隐性教育公平

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检视,有很多可能带来不公平的风险。

分班。如果你到搜索网站输入“择班”两个字,你会发现有很多关于择班的讨论,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在学校内部变相设立重点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择班比择校更重要”是很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面实行“零择校”的基础上,济南中小学将在今年全面落实“零择班”。济南市教育局下发全市基础教育2016年工作计划中,明确学生进哪个班级,将全部由电脑说了算,由它来随机排位,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则通过抽签确定。他们的具体保障措施是“两均衡一公开”,即在生源分配上,济南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将根据性别比例,采取电脑排位、均衡分班的办法,组建班级;对于有考核成绩的高中阶段生源,根据性别比例,按照学生成绩高低采取蛇形排列,实施均衡分班;在教师资源分配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全部抽签随机确定,均衡分配。为保证公平公开,分班过程将由家委会代表监督,并全程录像。可见,择班现象的普遍性和改变择班努力的艰巨性。

选班干部。在一次国际夏令营活动中,我国和芬兰的一个城市分别挑选了30名中学生,联合举行了为期15天的夏令营活动。第一天活动时,两个队的学生按照要求选举队干部。中国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选出了队长、副队长和各组组长,而芬兰队怎么也选不出队干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选队长,主张什么事情大家商量着来,谁擅长哪方面,谁就多出点力,一直到夏令营结束队长也没选出来。

选三好生。顾明远先生十多年前就呼吁废除三好学生评选。据新华网2008年9月16日报道,顾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选三好生“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目前部分地区小升初推优挂钩三好生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在顾明远看来,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家小升初网站开展的一项主题为“三好生评选公平吗”的调查中,七成受调查者认为“不公平”。接受采访的家长认为,虽然三好生评选有一定的激励意义,但如果评选标准不清晰或程序不透明,三好生评选容易成为对“关系户”的照顾。

选课。现在很多学校多在积极探索课程选修制,弹性教学制,试图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有一种潜在的倾向值得注意,就是在分类、分层教学的时候,要防止和反对将优质资源、优秀教师集中在主课和高难度的教学班级,非主课和低难度的班级则安排相对较差的资源和较弱的师资,把分类、分层教学变成了等级教学。

行政管理与隐性教育公平

行政主管部门除了在公共教育配置资源方面做出显性不公平的规定外,也会隐性地甚至是无意识地造成不公平。

教材中的性别歧视。英国学者沙若兰在《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中,通过对教科书中男女从事的活动类别、玩具、社会角色、插图等的分析得出结论,教科书描述的是父系社会。美国学者杜尼尔在《小学社会科中的性别偏见》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所有的教科书中都存在有性别偏见:男性多为中心人物,其声望、收入较高,责任心较强,而女性则从事服务性职业或留在家里相夫教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