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生作文

西安铁一中滨河霍昭希:记忆中的陕北信天游

日期:2020-06-09 09:51:16            浏览量:

  “羊拉肚子手巾吆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吆拉话话难”,“对畔畔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咱们有名的二妹妹”……

  我的童年里,似乎总有信天游的记忆。一提起来,那一句句铿锵有力,婉转悠长的歌声就仿佛萦绕在耳畔。

  小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我便被“滞留”在陕北米脂的一个小山村——青阳川村,那里都是沟沟岔岔,山山峁峁,爬上高处的山峁,向远处眺望,一个山头接着一山头,连绵不断。也许正是由于交通的原因,村里的人很少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进来。于是,这里便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陕北的原生态。

  记得有一次,当我独自在姥爷家硷畔上的一块大石头上玩耍时,一阵撼天般的声响,惊得我从石头上落下来,一屁股坐在土地上。定睛一寻,对面山梁上一个头裹羊肚子手巾的糙汉子,正在在叽哩哇啦的吼着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有腔有调的歌声“妹妹在那山上,哥哥在那沟……”我问姥爷,那人做甚哩,姥爷告诉我,这是唱山歌哩,也就是陕北信天游,我稀里糊涂地点点头说“哦”,这就是我第一次听到信天游,算是与陕北民歌的第一次邂逅。

  日后,我注意到村子里的人,总会在清晨去上地的路上,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都会扯开嗓子吼上几句,有时甚至看不到人,只能听到歌声,你不知道人在哪谁在唱,甚至听不清唱什么,但那是信天游的腔调。

  姥爷也会唱信天游,一个六旬的庄稼老汉,又黑又瘦又矮,脸上满是沟壑,就像陕北的土地一样。姥爷总在劳动时,一边挥动锄头,一边唱着信天游——“天旱了,着火了,地下的青苗晒干了,龙王救万民哟 ,清风细雨哟,救万民…… ”秋收时,虽然姥爷身上背着超过自己体重的洋芋,但他张嘴便是悠扬婉转的曲调,歌声伴随着他走路的频率一高一低。他甚至憋得满脸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虽然没有扩音器,他的声音也能穿透一两条沟,有时震得连胡子也跟上颤抖。我这时,总是惊异于一个黑瘦老汉,竟然能发出如此空远嘹亮的声音。

  我被这种演唱方式深深震撼了——谁没有规定,不需要沟通,只要这边有歌声,那边就有人和过来,绝不对让起唱者失望,就好像专门约好似的,歌声也不会打架。我也想学唱唱,可惜没有学过多少,于是便用妈妈教我的“两只老虎”胡唱几句,但见效不佳。我声嘶力竭地叫着,满脸通红,但还是没有人和我对唱,我起初以为是声音不够大,就用铁皮卷了一个简易喇叭助唱,但换来的还是一阵风声和姥爷爽朗的笑声。我后来才明白,我的歌声不得回应的原因,一是我的声音太小,二是即使人家听到了我的歌声也不会和——我唱的不是山歌。

  我从此便不再傻傻地乱唱了,便在平时路间细心听,好不容易学到两句,大声唱出来,还是没有人跟唱。于是农闲时,姥爷就教我。他说:“人在吼歌时,要将全身的力气集于一点,也就是气沉丹田,半大小子不懂,胡乱喊叫,丹田气一乱,唱出来就只有声音,没有磁性和穿透力。”

  原来信天游还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便虚心向姥爷请教,终于能唱几句,偶尔也有人接唱了,心里甚是得意。

  信天游曲调大多乐观活泼,当然也有深情哀婉的曲调,内容很丰富。现在回想起信天游的歌词,突然发现很是奇妙无比,例如“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上那三哥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虽然是从山沟沟里传出来,但既有乡土气息,也不失艺术色彩。歌词里有很多是哥哥对妹妹的追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夸赞,对人生哲理的阐释。在秋收时节,唱的大多是关于庄稼丰收收成好,感谢天地感谢党,也有对毛主席的赞誉,都是发自内心的歌唱。

  村里人爱红火,红白喜事,大事小事,都要来上几句。尤其是哪个后生结婚了,各路长辈们便要在婚礼的晚上一决高下——谁唱得好谁给后生的祝福就好,后生也会很感激。有时对唱时,人们也会即兴编曲,不管什么平平仄仄,唱出来好听即可。谁要是能编曲连对八句,村上人就赞为“链子嘴”,他精彩的歌声要被“嚼”上半天。

  一首首信天游,代表了山里人的生活,也代表了山里人的情感和世界观;一首首信天游,唱出了山里人对丰收的喜悦,也唱出了山里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传统文化似乎总是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少了解信天游。信天游近几年又倍受关注,是因为《平凡的世界》里的插曲,那里的信天游,不仅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充满了对逝去记忆的惋惜。

  “对畔畔上的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对畔畔的山上就没有人。
 

\

  谭老师评语:

  对于陕北民歌信天游,新时代的孩子其实并不熟悉,也不太感兴趣,但是霍昭希同学因为小时候生长在陕北,源于姥爷的耳濡目染和那方水土那方人的熏陶,他竟然迷上了信天游。从他的笔触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古老的民歌,依然在民间焕发着生机,陕北的父老乡亲们,将信天游融入生活,融入生命,让读者感受到了久违的文化气息,读来趣味盎然。

  文章带着陕北的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带着孩子特有的童趣,也带着一份深沉的爱恋与惋惜。尤其结尾,以民歌设问,让读者思考民歌的现状与未来,唤醒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余味悠长。整体看来,这篇文章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是难得的佳作。

       (西安铁一中滨河初三:霍昭希    指导老师:魅力语文谭敏老师)




 

责任编辑:王博

 

相关连接: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之端午节
                 端午节的记忆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