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兴农杰出人物 >

“兴农杰出人物”征文 王晓花:农家妇女志圆文学梦

日期:2019-04-05 07:47:16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我一个生活在农村的种地婆姨,怎么会和散文发生如此亲密的关联?这是我一直都有些恍惚的事情。我努力在记忆的沼泽里挣扎,试图寻找我与散文相关的故事。

  你不会相信我十七岁初中毕业,点油灯,吃雨水,十八岁又嫁到同村一户农民家庭里,寓意着,我的这一生都要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像父辈们那样手握农具度过一生。其实,一切都很平常,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是不一样的。生活没有给我一个全新的天空,却给了我丰富的情感世界。叫我这个出生黄土高原,没有念过几年书的乡村孩子,靠着一部智能手机,沿着梦想的道路,一步步地走下去。

  我的家住在陕北靖边县一个叫小界湾的村子里,小界湾是一个坐落在山顶上的小村子,我的祖先从甘肃逃荒而来,和一户姓沈的地主,女换田地,落户在此。祖祖辈辈以农为业,像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在每一年春雨之后,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恭维地向黄土地献上满脸的笑容,那种虔诚与勤奋并没有让他们如愿以偿。秋的季节本是丰硕的收获季节,然而,靠天吃饭的人、心却寒如刮骨的西北风,靠天吃饭,天不下雨,靠地吃饭,地不出苗。这些都是无须再争的现实,让这里生活的我们从小只懂得受苦,体会更多的是食不裹腹的残酷现实。在我长大后才知道,这块不毛之地,像书上所说一样:是人类最难以生存的地方。

  每次看着连绵不绝的群山,我都充满忧伤,一是质问自己: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生活下去?二是又鼓励自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山里,没饿死,为什么我就不能?内心的挣扎和纠结让我陷入了痛苦中,读书成了我唯一释放情绪的途径。在我生活的村子里,借书比借钱都难,但是,我靠着天生一双能干活的手,去山里刨草药,给别人打零工,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书读。亲人们潜意识都觉得我不把心思放在庄稼上,一个农民读书有啥用?有时候也会出言不逊,说我几句。至少也会提醒我,靠读书养家糊口是不可能的。我心里知道家庭的重要,这十几年间,我疲于奔命,生活和写字两不误,就是想叫亲人们知道我的用心良苦。慢慢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不是恶意对我,是怀着好心在拯救我啊。只是,他们不知道我内心的追求该有多么纯洁美好,不知道我的理想比天高。

  2010年,我有了第一部能登陆QQ空间的手机,在QQ里写日志,是我在劳动过后最减乏的一件事,每次只要我一拿起手机码字,所有的劳累全都忘了,那些伴着喜怒哀乐曲的文字,在我的手机屏幕上,一个接着一个弹出,如庄稼出苗。那时候的手机功能,只能写到一百二十个字,就那样,一段一段的写。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给我点赞转发,内心得到鼓舞后,使我更加有信心,把我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第一时间写成日志,与朋友们分享。

  记得,我写过一篇关于农村扶贫不到位的真实事情,题目是《扶贫的馅饼能不能砸开脱贫的锁》被一家官方网站发表后,两天时间点击率就上了两万多,留言也上百条。一时间,我成了村子里茶余饭后的话题。我的母亲担心我这样写会得罪人,多次却说我,不要再写了,她担心我遭到报复。但是,我从心里没有害怕过,我知道那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也是代表农民的心声。

  文章发表几天后,县委宣传部长和我通了电话,并鼓励我好好写,她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我的文章并且这样写到:能人在乡村!都听听这位老乡的话吧!毛主席说的对:“我们是学生,群众是先生。”

  得到这样高的鼓励,使我更加对文字着迷,只要一有空闲就用手机码字,长时间的用手机,按键磨坏,电板也发热充不进电。手机不知道按坏几部。爱人每次看到我按手机都苦着脸,甚至警告不再给我买手机,有几次手机坏了,我就像一个着想急吸烟四处捡烟头的人一样,在一堆坏手机里徘徊。几天后,我的书桌上竟然放一部手机,虽然是二手货,但足矣感动我像个孩子一样扑在他怀里小鸟依人。内心下定决心,要好好写字,更要好好替他分担生活。

  当然,写作和我的生活轨迹不搭调,家里种二百多亩地,养四十多头牛,上百头猪,爱人养农机又给别人干活,再加上家里的两个调皮的孩子,我整天忙得就像猴子一样乱跳。生活不允许一个乡村妇女思考,生活似乎早已经给她安排了预定的轨道,洗衣,做饭,带孩子,下地干活,打草喂牲口……生活太过强大,不准许反抗。有人说:苦难是财富,在我看来,苦难就是苦难,只有把苦难战胜了,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喜爱文字,致命的喜爱。每当我越不过生活的坎时,写作和读书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撑,生活曾告诉我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写作更像种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因为坚持,梦想才会发芽结果。有一次我在一个QQ好友的空间里,看到一个市级深化改革征文启事,我就试着写了一段我的创业经历和农村变化,经过亲人修改投稿后,可喜的是,我一个农民居然获了一等奖,拿到五千元奖金时,我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仿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兴奋!我看到了一条通往梦想的路,眼前金光闪闪,是五彩的梦发出来的耀眼光芒。梦醒时分,却是坐在一块坡地里,看着眼前的群山,开心地流泪,是感动,是被认可。

  后来,我学会了用手机投稿,获得了几十个荣誉证书和几万元稿费。2018年,我的两篇散文入选《全国农民散文集》,被靖边县读书协会评为《最爱读书的靖边人》,散文选段入选鄂尔多斯《百人诗典》,陕西农村网“家乡巨变”征文三等奖……更可喜的是,靖边电视台把我的事迹拍成了人文记录片,我成了县里新型农民致富带头的模范。

  第一书记对着镜头这样说我:坚持农民文学创作之路虽说是苦中作乐,但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乡村,乡村振兴,文化是筋、产业是骨,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兴盛。改变乡村先从改变农民开始。正因为有了像王晓花这样的写作爱好者,文学开导道,文化引路,才会影响更多的农民重建信心,建设美好家乡。

  这些荣誉和鼓励的话语让我捡回了丢失在泥土中的自信。我们的国家,我们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从自己身上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带动乡亲们和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时代,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王晓花)

  作者简介:

  王晓花,女,1984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小河村一个用手机坚持写作的农民 。 曾经在《乡镇论坛》《鄂尔多斯日报》《榆林日报》《榆林新青年》等多家报纸副刊发表散文、随笔文学作品几十篇 。 并在榆林市“深化改革”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衡南县“改革”征文荣获二等奖,靖边县“我的读书故事”三等奖,鄂尔多斯市“抚贫”征文优秀奖,在场微散文年度奖等。
 

【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70年前的今天:

  1949年4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徐向前、周士第、罗瑞卿电:“阎锡山已离太原,李宗仁愿出面交涉和平解决太原问题,我们已告李宗仁代表(本日由平去宁),允许和平解决,重要反动分子许其乘飞机出走,其余照北平方式解决。你们应即派人进城,试行接洽,求得于十五日前谈妥。

 

相关链接:陕西农村网“兴农杰出人物”征文启事

            陕西农村网“兴农杰出人物”征文”支持合作单位名单

 

责任编辑:吴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