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 >

张龙章:爱榜书,更当游目骋怀

日期:2019-02-03 17:38:22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

文图 \ 记者 胡小宁

  张龙章先生是陕西日报社书法家协会负责人,闲暇之余,专注于中国书法艺术研习,尤喜榜书。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曾对他的作品有过这样的评价:“线条爽利简约、圆浑、厚实而灵逸,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郁勃之气”。

  确实如陈老所说,多年来,张龙章先生始终在追求榜书作品中一种古拙、大气、质朴的本真风格。

  字如此,人亦如此。

\

  “书法艺术”体现为人哲学

  第一次见到张龙章,是在陕西日报社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一次为职工义写春联活动中。

  那天下午,陕西日报社五楼天台上围满了人。很多人都在排队等着几位书法家为自己送福、写春联。

  记者注意到,有一位满脸和气的中年书法家,他丝毫没有一点艺术家的架子,对前来领春联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求必应。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始终都在挥毫泼墨,埋头苦写,直到把桌上提前备好的红纸都写完了,在他前面还是有长长的队伍在等候。

  见此,他二话不说,急匆匆下楼又去想办法找纸,而并非惯常人的下意识出口拒人。

  在寒冷的腊月天里,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夹克衫,却还是忙碌到出汗。

  经朋友张念贻、孙佩婷等人引荐,才得知他正是陕西日报社书法家协会负责人张龙章,平素以榜书见长。

  熟悉之后,多次有幸和张先生闲聊,但每次与他提及书法艺术,他必会逐渐将话题转到如何为人或处事。本来是想通过采访过程了解并学习张先生的书法艺术,没想到最先了解到的却是张先生的为人哲学。

  张先生平素最喜欢写的书法作品是“观沧海”三字。他说,这三个字的内涵完美体现了榜书的风格:那就是做人不能只看眼前,一定要看长远,要心怀善良,遇事要忍,更要让。懂得感恩。之所以独爱此三字,是想让自己的心胸宽容一点,才能把榜书恢弘大气、宽广仁厚的神韵发挥到极致。“我一辈子吃亏很多,有时候受委屈了或者被欺负了,使劲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时间长了,任何事也就看淡了,就连烦恼也慢慢变成了过眼浮云。现在我常觉得正因为我吃亏多,得到的福报也就最多。”

  古语云:“书为心声”、“心正方能笔正”。如今看来,这些话在张先生的观念和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

  曾听张先生提起过这样一件陈年旧事:一次,有位陌生小伙子慕名来找张先生求字,并告诉他说:“您给我费心写书法作品,我给您2000元的感谢费。”

  拿到字后,小伙子临出门变卦了,他不但没有兑现自己说的2000元报酬,反而开口对张老师说:“我这次出门忘了带钱,张老师您能不能借我50元车费啊?”

  这时候,大家都看出来这个陌生的小伙子貌似有欺诈之嫌,但张先生却不顾旁人好言劝阻,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100元钱给了小伙子,而这位小伙子事后也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从此便销声匿迹、人间蒸发了。朋友、家人为此事都责怪他心眼太实了,张先生却不以为然:“谁身上有钱会去骗人啊?他能想方设法骗我,也许是真遇到什么困难了,所以我能帮到他,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渐渐领悟到:在张先生的人生观念里,他始终会认为艺术创作如同做人,要想写好字,就要一心向善,心胸宽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灵感也才会水清源澈,保证自己的书法技艺日臻长进。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才能领悟到书法作品的返璞归真。

\

  “家乡情结”彰显敦厚本质

  张龙章先生祖籍蓝田县。对于家乡,他有着太多的眷恋,也从不避讳自己出身于农村的话题。

  作为陕西日报社书法家协会负责人,张先生平日里工作十分忙碌,每逢春节前夕义写活动增多,他更是十分劳累。但是无论多么辛苦,一旦老家谁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搬家,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应邀写好后再想办法给对方捎回去;每逢佳节,张先生也会惦记着要为蓝田老家那些求他作品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写福、写春联;平日里,他更是一心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先生平日里除了最爱榜书,还喜欢唱歌。每当耳边响起《家乡的红枣树》那动人的旋律,他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小时候,我家门口就有这样一棵红枣树。那时候每天放学回来,我就和小伙伴们搬个凳子坐在树下写作业。现在,老屋门口那棵红枣树虽然早就没有了,我也离开了家乡多年,但是对家乡的那份深情从来都是有增无减。”

  聊起家乡,张先生有着太多的回忆。他说,自己从小就在老家上学,所以对于教过自己的老师也就一直心存感恩。有一位老师很喜欢自己的书法作品。常念叨说每年春节,只有在大门上贴上龙章写的春联,心里才会舒坦。为了满足老师的心愿,张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年为这位小学老师写春联。如今多少年过去了,这位老师虽然已经离开蓝田举家搬到了西安,却还是习惯每年将他写的春联专程带回老家贴起来。仿佛只有这样,老人才会找到她所熟悉的浓浓年味。

  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张先生一直较为关注。有一次回乡,他无意中听说老家有一所小学年久失修,但是当时还有不少学生在此念书。为这事,张先生记住了,上心了。他多次主动求助、联系相关部门,并恳请同事帮自己一起去省、市、县、镇、村反映情况。在他的奔走呼吁下,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最终,陆续为该小学顺利争取到了国家相关助学资金,该小学各项教育设施也终于日趋完善。

\

   “松树气节”诠释书法魅力

  榜书作品一般是在大纸上创作,需要一次性成功,这对于写书者来说是体能和智能的双重挑战。因此榜书史上曾有这样的说法:“一幅榜书,三年酝酿,一笔写成,须发皆白”。

  因其书写之难,使得很多书法大家在榜书面前也会叹观而止步。

  对于书家来说,榜书作品要求的确很高。而榜书之难,主要难在一个“大”和一个“势”上。大,顾名思义,字体要大,大则笔法章法甚难掌握;势则必须有气势,但这种气势绝不是金刚怒目般的乖张模样,而是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庙堂之气,这就对榜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观张龙章先生的榜书作品,气韵生动,古朴自然;细品则有浑厚、高放、雅逸的汉唐书法之遗风。朴实中不失灵动,意趣中载有法度,多年来深得同道书家的肯定和藏家的赞许。

  说起缘何会对榜书艺术如此偏爱的话题,张先生讲起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年的夏天,我和商洛颇有名气的魏碑书法家宁江虎去爬山。当我们登到山顶时,几株参天松柏引起大家的围观拍照,宁江虎笑着说:‘张老师的为人做事有点像这颗松树:要求于人的很少,而给予人的很多。’这句打趣话直接启悟了我,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书法作品不能把松树的高耸、苍劲、挺拔融入到榜书创作中呢?后来,我力求自己的作品具有这方面的元素和境界,榜书作品要体现出伟岸雄健与勃勃生机,但是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沉淀和积累,对山林丘壑的认知与感悟(即师法自然,真情流露),显然是不行的。”

  把大自然赋予松柏的大气、宽容、隐忍、肆意等“精气神”品质巧妙融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这,应该就是张先生的书法特点。

\

   “专一写字”凝聚榜书本真

  与张先生打交道久了,也就逐渐了解到了张先生许多的为人处事哲学与书法艺术。

  然而每次提起笔来,总感觉他似乎给我们忘说了一些什么。

  直到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张先生多年来获得的诸多荣誉及证书,这才忽然醒悟:原来在长久的采访过程中,张先生竟然只字没有聊到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更没有提及自己举办的多次书法展和参加的多次公益活动。

  但事实上,他所获得的各类荣誉、奖项已然很多。他也曾多次举办过书法展,多年坚持用书法作品做公益事业从不停歇。书法作品还得到过陈忠实、钟明善、雷珍民、吴三大等名家的肯定和赞许。作品也多次参展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奖;本人也多次被《书法导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报刊荟萃》《国学》等报刊杂志报道过;其书法艺术创作成就被多部典籍收录,精品力作也常常被博物馆、国际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喜爱收藏。

  在诸多荣誉面前,张先生显然不愿多提:“我不是为了获奖而写字的,更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证书而写字,作为一名榜书人,我只负责写好字就行了。因为人的欲望心太多,作品也势必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优秀品质。”

  对于张先生的“专一”之说虽感意外,但细细想来,他身为陕西日报社一名工作人员,公务繁杂,但他从“不学艺的而立之年”开始,利用闲暇研习书法,坚持多年笔耕不辍,不就是源于他的“专一”吗?

  所以说,如果没有张先生从始至终的“专一”,也就没有了今日的榜书人张龙章。

\

\

\

\

\

\

\

责任编辑:胡小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