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研学旅行,让成长疆域更辽阔

日期:2019-06-26 15:57:5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实施践行。自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忽如一夜春风来,研学旅行之花遍地开放。学生不仅在学校读书,还走出学校,走出家乡,在畅游祖国大好河山中,开阔视野、增长学识、培养才干。

  笔者观察到,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总有抑制不住的兴奋。“为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今天的研学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是一所农村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前往湖北省荆州市研学归来后,学生们发出的由衷感言。研学旅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犹如心灵的补剂。

  一直以来,学生们习惯了闭门苦读、足不出户,习惯了书本学习、口耳之学。这种学习方式,固然能够短时间大容量接受知识,但是沿袭既久,学习渐渐远离了生活实践,远离个体的生命体验,坐而论道,只求动“心”而不让动“身”。

  研学旅行开启了既劳“心”也劳“身”、“身心合一”、“身体力行”的学习模式。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以行走的方式,走到知识产生的源头去,阅读远山近水,细察名物古迹。

  学习不再囿于一间教室,不再只是被动倾听教师讲解或记忆书上现成的结论。一路之上,他们是探索者、研究者、观察者,更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者。他们或陶醉于秀美河山,或感动于悠久历史文化,或惊异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哪怕一句兴奋激动的简单感悟,也跟道听途说的感发大不一样。因为它是多感官、多维度、活色生香的,伴有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做中学”,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创造。研学旅行,或可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学生的解放。每一声感叹,每一个发现,都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温度和情感的色彩。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两脚踏祖国河山”,新的学习方式,给受人诟病的“读死书,死读书”的认知模式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那是“知”与“行”的合一,这种知识的学习看得见生命的欢歌起舞。

  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乡、走进他乡的社会大课堂,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素来和思想方式互相关联。像人们常说的,海洋文明是外拓的、开放的;农耕文明是内敛的、保守的。想法决定活法,同时,活法的改变也会产生新的想法。

  我国从文化传统来说,安土重迁,倾向于守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很多古老的训言,像“父母在不远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与我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交通通信落后等有关。改革开放40余年,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社会基础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客观上为我们扩大生活半径、改变生活方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研学旅行,可谓适逢其时。

  在生命成长发育阶段,一旦推开通向外部广阔世界的窗户,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扇窗户就只会越开越大,不会轻易关闭。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将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生活的方式。

  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需要克服传统思维局限,具有更开放多元的思想维度。逐步推开的研学旅行,必将为农村孩子注入外拓的思想因子,促进他们更加自觉自为地走向生活,拥抱世界。青少年未来的成长不再满足于自己祖祖辈辈厮守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发生关联。如此,成长的疆域将更加辽阔,生命的气象也将更壮美。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6日第5版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