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薛振堂:亲历四十年农村教育焕新颜

日期:2019-03-16 04:51:48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量:

 \

文/ 薛振堂

  我出生在1956年的农村,二十年后的改革开放前夕的1976年,我在本村学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到2016年退休,我在教育战线整整干了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正好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可以这么说,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唱着《春天的故事》的嘹亮歌声,走过了四十年教育生涯。拥有40年教学生涯的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变化,庆幸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改革开放同行,因此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努力教书育人。

  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1974年元月,我高中毕业,怀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豪迈壮志,回到了家乡。和同学们比,我的落脚要好得多,因为我进了大队,当了大队的通讯员。

  那时候,风华正茂的我,也和许许多多青年学子一样,有着自己远大理想。虽然那时候我们这些高中毕业的学生还没有资格参加高考,还必须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锻炼两年,才能够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上中专深造。到我还是那么信心十足,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当一名人民教师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在大队里当通讯员,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一天24小时一个人守候在大队部里。一部老式电话,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一间办公室,一张单人木床,一天挣8分工,就让我在大队部里扎下了根。那时候通讯设施落后,县里和公社给大队的上传下达,就考那架老式电话,一个小时不收在电话机前,就有可能耽误大事。

  当时处于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农村干部的会议特别多,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要连开几个会议。支部会、革委会、大小对全体干部会、民兵连会议、团支部会议、水利会议、妇代会会议、贫协代表会议、治安调节会议等等,等等,会议多了去了。而召集会议的就是我这个通讯员,要从村子里一家一户把开会的人员召集到会场,全凭两条腿去跑。有时候一个会议还没有通知完,另一个会议的主持人就找上门来要开紧急会议,可以说,每天从傍晚到晚上12点,就没有自己停闲的时间。而且,每场会议都不能缺席参会人员,到开会的时间了,一点人数还没有到齐,那我就要立马跑着去村里叫人。干通讯员苦是苦了些,但为了好好表现,好在推荐上大学的时候能顺利过关,也就任劳任怨,心情愉快地干好本职工作,让大小队干部们人人满意,个个喜欢。

  1975年夏天,河津县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村工作。下半年,担任工作队的指导员被上级任命为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也由通讯员改任为大队的出纳兼保管,当上了一名所谓的村官。

  1976年,上级给我们村里分配了一个上师范学校的名额。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觉得自己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符合上师范学校的资格,绝对能够通过大小队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推荐的关口。经过一番激烈的上下推荐,在第一个回合我以绝对的优势胜出,村里所有的人都一位这个上师范学校的名额绝对属于我了。我也喜出望外,以为我当人民教师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别人的作弊和使用走后门的手段,最后让我出局,当教师的愿望成了泡影。

  民办教师的十年

  1976年10月,我毅然辞去了大队出纳兼保管的村官,来到本村学校当了一名临时教师,在这个舞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

  进入学校,校长对我的知识是认可的。但是,因为那时候我岁数还小,怕我管不住学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我没有敬业精神,因为我是从大队干部下来的,很担心我不守纪律,所以,没有让我担当重任,只让我带了个小学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当时,我也没有挑拣,接了工作就埋头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在业务上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懂得的向老教师虚心请教。第一学期就把教学成绩赶上去了,到了学年末,教学成绩拿了个全联区第五名,而且班级管理也非常的好,被评为学校模范班主任。

  1978年,校长就很器重我了,让我带上了小学五年级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这年冬天,大队组织全村的贫协代表来学校听课评课。刚好我讲的语文课能结合村里的烈士薛忠信的事迹,我就巧妙地设计了教案,把薛忠信烈士的事迹穿插在教学中,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可以说是一堂课改课,同学们配合的非常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是贯穿的非常到位,非常成功。不论是听课的联区和学校领导,还是前来听课评课的十多位贫下中农代表,都对我讲的这堂课予以高度的评价,下课的时候,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难以听到的热烈掌声。从此以后,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全联区,都知道我的语文课讲得好,我成了全联区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拂在教育界,为了让我们这些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人们也能够取得大学学历,国家相继开设了电大、广播大学和函授教育。

  1979年,我被调到初中任六年级班主任带语文课。同年,我报考了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函授班学习。1980年,我跟班上任七年级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带语文课和地理课。此后,一直到1985年6月,忠信学校初中撤点,我一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多次获得学校和联区教学成绩奖和模范教师,在1984年中文函授毕业,取得了大专学历。

  1985年7月,全市实行教师大聘任和初中布局调整,中心学校初中班撤销。同时,全市要求,所有的公民办教师必须出村任教,否则,撤销民办教师的资格。8月,我被马家堡初中聘任为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师、地理教师和班主任,9月1日报到接上了初中第一个毕业班。这一年,可以说是我毕生最艰苦的教学生涯,同时,也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我们6个人,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刻苦努力,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狠抓教学不放松。1986年中考,我们打响了第一炮:马家堡初中中考夺得全县冠军!我所带的语文学科名列全县第8名,地理学科名列全县第1名,一名学生总成绩获取全县第3名。一下子,马家堡初中全县闻名,我和我们这个班子也闻名全县。当年,我的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均获得河津县教学成绩优秀奖,教师节的时候,我被评为僧楼联区模范教师称号和河津县模范教师称号。(当时颁发的是奖状镜框,没有保存下来)。这个荣誉一直延续到1990年,在这几年里,每年县教育局教研室在中考前召开的中考研讨会,我都参加,并且多次进行了经验介绍供全县毕业班语文教师交流和参考。

  1986年底,运城地区中小学民办教师转正文件明文规定,任教5年以上,大专文凭,评为县级模范教师的民办教师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录取转正,我的条件正好符合文件规定,在1987年2月24日接到运城行政公署教育局的录用通知书,从此,我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87年2月24日,但我接到原运城行署教育局签发的“录用中小学教师通知书”时,我激动不已我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实现了我由来已久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在民办教师这个岗位上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的奋斗,心血换来了硕果,我的理想实现了。

  四十年的教育生涯,我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巨大变化,我的脚步也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满腔热血地吧我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

  教育科研与创新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倡导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之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优秀的中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总之,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要求多样化。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 。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会“生存”、 “关心”、 “学习”和“创造”之法我们要深挖教材教法,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的教学改革和研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作文教学等几个方面。通过实践——改革——研究——论证——写出论文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撰写、发表、获奖论文达360余篇。

  四十年的教育生涯里,我初三教毕业班就有15个年头,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边。我不仅注重教学,我还注重教学研究。我撰写的100多篇教学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山西教育报》、《初中生学习指导》、《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中学生时代》、《江苏教育》等几十家教育报刊发表,加入了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写作研究会,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山西教育报》优秀通讯员。论文《教研工作怎样才能走出低谷》获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三等奖,论文《在农村中学进行三结合作文教学的尝试》获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二等奖,论文《听课重的观察和思考》获运城地区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论文《塑造新世纪班主任形象》获全国二十一世纪班主任工作论文大赛一等奖,多篇论文入编《农村教育改革经验精选》一书。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没有受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的影响,大胆引入电化教学,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1990年我被聘为山西省电化教学实验教师,我讲的电教课《孔乙己》获运城地区电教大赛一等奖,撰写的多篇电教论文在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及《山西电教》,《中小学电教》、《教育影视》等十几家电教报刊发表,3篇论文入编山西省《跋涉》—改革开放二十年山西电教优秀文选。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电教工作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品,我在初三年级创办了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出版有《晨笛》文学报刊,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应邀出席了语文报社在大同举办的首届中学生文学夏令营,在河津市文化工作会议上交流了办社经验,3名学生的作品获得河津市文学大奖;多名学生的作品被《中学生文学》、《山西教育》、《语文报》发表,受到山西省著名作家焦祖尧的好评并题词鼓励。同时,4名学生的作文入编国家级《中学生作文选》书籍。

  创办中学生文学社

  那是1984年的春天,我还是一名民办教师,那年我教初中毕业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差得实在让我焦虑。

  一次偶然的读报,让我从《人民日报》的副刊中受到了启发。那个时候,《人民日报》开办了一个散文专栏,叫做“晨光短笛”。这个栏目的散文,在那个时期很吸引人,它发表的文章短小精悍,新颖隽美。我很爱读这个专栏里的文章,还剪贴了一大本。时间过去几十年了,我剪贴的文章早已遗失了,但它给我的启发却还有着美好的留恋——这就是在“晨光短笛”散文专栏的启示下,我创办了我县第一家中学生文学社,而且,文学社的名字就取自“晨光短笛”中的两个字,叫做“晨笛文学社”。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人民日报》的副刊“晨光短笛”中的散文让我非常喜爱,为了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经常把这些文章读给同学们听,还结合文章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写作。受专栏的启发,我还写了一篇《农家小院飘果香》的散文投寄给《人民日报》的副刊“晨光短笛”专栏,虽然没有发表,但稿件在退回的同时,编辑同志把文章做了修改,并附了一封来信鼓励我写作。这件事在当时在我们学校被传为佳话。

  久而久之,我不禁萌生了一个念头,决定创办一个中学生文学社,以次为阵地,作为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平台。在中学生文学社取名的问题上,费了好大的劲,取了很多名都不很满意。还是《人民日报》的副刊“晨光短笛”给了启发,我不禁眼前一亮,琢磨了许久,把文学社就取名为“晨笛文学社”。

  “晨笛文学社”的创办,很受学生的欢迎,很快就创办了社报《晨笛》周报,由当时村党支部书记提写了报头字。《晨笛》周报主要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写作指导文章,从编辑到刻印全部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办。半年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1985年夏天,《语文报》社在大同举办了首届“中学生文学夏令营”,我们的“晨笛文学社”被邀请参加。至此,我们的“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在河津县名声很大。

  1986年,由于我的工作变动,“晨笛中学生文学社”便落户在马家堡中学。在短短的一年时间,文学社发展很快,社员达到200余名,还接受了西安、天津、安徽、太原、石家庄、北京、河南、甘肃等地的近百名中学生加入。1987年春天“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参加了河津县“文化工作会议”,并作了经验介绍。1987年夏天“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加入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1987年至1988年,甘肃《少年文史报》、陕西《当代中学生》杂志、山西《中学生文学》杂志分别报道了“晨笛中学生文学社”的创办经验。1989年元月,《晨笛》社报改版为杂志式月刊,刊头字由时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作家焦祖尧亲笔提写,同时他还为“晨笛中学生文学社”作了题词。《中学生文学》杂志主编赵建功也为“晨笛中学生文学社”作了“让晨笛吹得更响,使每一个人都能听到您的声音”的题词。

  1986年到1989年,“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在《中学生文学》杂志、《山西教育报》、《少年文史报》、《语文报》、《初中生学习指导》、《当代中学生》、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发表作品达70多篇。还有十多篇作品被录入有影响的中学生优秀作文书籍。有2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作文大赛大奖。

  回忆起我创办“晨笛中学生文学社”的历程和“晨笛中学生文学社”取得的累累硕果,我非常感谢《人民日报》对我的影响,特别是“晨光短笛”散文专栏,对我感染之深、启发之大、受益匪浅。它使我的梦想成真,使我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上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

  领巾情 火炬缘

  红领巾对于我并不陌生。四十多年前,小学一年级,我戴上了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逐渐懂得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时,正是二十世纪60年代,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我们时常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打着队旗去爬山、去野营。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我们骄傲地高唱着《中国少先队队歌》和“让我们荡起双桨”,晚风吹来,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一种自豪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

  三十年后,我走进了星星火炬的队伍,成了一名新兵。这就是在1992年我被聘为联合学区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与红领巾结下了最最难忘的情缘。

  少先队工作的前辈李源潮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我们都是把心血献给少先队的人,少先队的队旗是红的,红领巾是红的,少先队队旗上的火炬是红的,我们少先队是一个火红的集体,每个人都有火一般的热情,有火一样的心,一旦走进这个集体,就会燃起一团火,而且这个火不到燃尽就不熄灭。”几年的少先队工作,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

  说真的,初上任,我的确不熟悉这项工作,但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一定能干好。从被聘的那天起,我便多次向所辖的16所中小学领导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及时制定出全乡少先队工作计划。积极筹建了各级少先队组织,围绕把学习赖宁、树立良好的校风作为突破口的少先队工作思路,举行了“学赖宁、我为校园争光彩”、“爱校守纪做主人”等主题队会,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创建“雏鹰中队”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校校建立了“星星火炬”广播站,红领巾活动室,红领巾图书室,全乡少先队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年时间,少先队工作逐渐发展壮大,有7个中队荣获市“雏鹰中队”称号,3个中队荣获地级“雏鹰中队”称号,我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员”。

  1993年10月,市团委组织我们参加了在北戴河团中央培训基地举办的全国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培训,我不仅学到许多工作方法和经验,而且有幸结识了团中央少工委的领导以及《辅导员》杂志社的编辑林子云、刘俊友、李沧海,著名少年儿童工作者缪力,还现场聆听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主持人鞠萍的讲课,受益匪浅。从此,我对少先队工作的理论研究有了兴趣,三年时间,在《辅导员》杂志发表文章5篇,获奖3篇。1995年,应邀参加了团中央少工委少先队系列丛书《少先队小百科》、《少先队教育工作月历》、《国旗下的讲话》等3本书的编辑工作。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一书中,竟然入编了我撰写的6篇文章,并全部获奖。当我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书,获奖证书和稿费时,我激动、我兴奋,辛勤的工作,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怎能不让人乐滋滋呢?!

  这就是我与红领巾事业最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现在回味起来,越发感觉到:少先队工作关系到未来,是播种未来的事业,是耕耘希望的田野。我们的老师和辅导员们,重任在肩,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新世纪教育的大飞跃

  1996年6月,我被调到河津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工作。1996——1997年,主要负责全市中小学学校电化教育和教学,开展电教课赛讲、成果汇报、理论研究和电教能手评比、点交论文评比等活动。1998年元月,河津教育电视台开播,我被任命为主编。2000年以后,在负责教育电视台的基础上,兼转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指导;2003年开始任河津教育网络中心主任,主要抓全市现代新技术和“校校通”、“班班通”。所有的成绩都在以下各环节体现。

  2003年,一场国难突然降临,非典肆虐,4月下旬,我市6万多名中小学生逼迫停课放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教育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有教育局牵头,多部门抽调精兵强将,5月16日“空中课堂”开始运作,5月18日“空中课堂”正点开播,人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我有幸参加了“空中课堂”的整个运作工作,并在“空中课堂”开播后,当了课堂教学录制的主编和和制作工作,和教育电视台、河津教育网络中心、河津电视台的同志们,协作战斗,为停课期间的广大学生们送上一道道丰富的电视教学大餐。

  2006年,我从河津市教育局机关又下派到中心校任主管教学工作的中心校副校长,从基层到机关,又从机关到基层,我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这一行工作做得更好,为河津的教育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也见证了教育的巨大变化,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已成为历史,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实验室、微机室等多媒体教学已普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逐渐“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精”,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各个班都通上了班班通,都有网,都有网络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进入了班级。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改革开放的享受者,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忠诚于党,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也不忘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更多的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贡献我们毕生的力量。(作者系山西省河津市人, 河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胡小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