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巧设音乐情境 塑造美好心灵

日期:2019-06-12 15:56:3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刘姗 现任教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音乐特级教师。从事音乐教育33年,注重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力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审美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近年来,其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多次获奖。她执教的《狮乡童谣》《彼得与狼》等课例曾获全国“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全国名师优质精品课一等奖。

  为何音乐好听音乐欣赏课难上

  音乐新课标发布以后,近年来小学音乐课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但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创新并不容易。作为音乐课类型之一的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能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但对于一般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欣赏课却有着更大的难度,在赛课、公开课等场合,选择上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少而又少。个中原因或许与当今少儿音乐教育面临的难题直接相关。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其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容易出现偏差,缺少音乐特质。有些欣赏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讲述音乐知识,学生被动聆听,在这样的欣赏课上,学生很难真正听到、欣赏到音乐。

  其二,没有有效处理好音乐难易程度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关系。高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各有不同,在一些学校中,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教师怕学生听不懂、不愿听,往往都略过;高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教师怕学生没兴趣,往往也就放弃了。

  其三,没有找到音乐教育的恰当方式。音乐欣赏课看似“无章法”,实则暗藏着非常多的“套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让学生既能欣赏音乐,又能在赏乐中创新。

  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赏乐,在赏乐中创新。我的音乐欣赏课,以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问三个特点为基础,来设计每一个课堂环节,试图由此打造学生能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三美”音乐课堂。

  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鲜活情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出来,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展现自己的个性。首先,我觉得应当让学生感到“声临其境”。以《动物狂欢节》中之《引子和狮王进行曲》的欣赏课为例,这首西洋交响乐乐曲比较长,其音乐开端很有个性,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往往听到中间旋律时,有的人就开始“坐不住”了。所以我上课时,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进入精心设计的场景:播放音乐后,用PPT(幻灯片)把森林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戴着专门设计的手偶和头饰,扮成各种动物,随着音乐的律动进入教室。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许多动物在迎接他们,还有漂亮的“蝴蝶姐姐”翩翩起舞,高唱着欢迎歌……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辨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用不同的声线来表示狮子的吼声,用不同的动作模仿狮子的形态。这时,学生很容易走进创设的情境中,耐心而又充满兴趣地听完全曲。

  所以,想要让孩子们听完音乐,欣赏一段音乐,教师必须要学会利用音乐来制造场景,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改造一些比较平淡的环节。为让他们不失去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游戏、服装头饰设计、室内灯光变化等手段来帮助他们进入情境,欣赏音乐有了好的开头,才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接下来的环节顺利进行。

  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演

  音乐欣赏课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动起来,那么这节欣赏课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在课堂中我喜欢设立小舞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使其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感知。

  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堂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三个和尚》一课。《三个和尚》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动画片,它巧妙地借用“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民间谚语,在配乐中运用乐器音色变化刻画出“自私的高个子,纯纯的小个子,懒惰的大胖子”三个不同人物形象。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始时我让学生听完音乐,直接表演三个和尚,每一次都是一大群孩子在胡乱比画,课堂变得闹哄哄的。

  后来,我吸取教训,在欣赏音乐之前,设计了“三个和尚比一比”的小舞台活动,首先让一组学生一边聆听小和尚的主题旋律,一边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表演小和尚,另外两组学生聆听胖、瘦两个和尚的主题旋律,来表演胖瘦两个和尚,我作为评委,评判谁演得最像。有了小舞台和评比,低年级的孩子更加有了兴趣,开始各种模仿和表演,他们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这时有些孩子完全忽视了聆听和感受音乐中的形象,只是为了好玩而毫无章法地自行表演。针对这些现象,我及时分析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听完分析再次表演时,明显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旋律的体会加深了。

  在音乐欣赏课中,如果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内涵,就需要不断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小舞台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的音乐欣赏课,就不会停留在学生只是坐着听的教学陈规中。课堂上多设立一些可以参与表演的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尽管他们的舞蹈动作有时看起来笨拙稚嫩,队形也不是特别完美,但都真实地表达了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课堂对话激发学生思考力与创造力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主题曲,作为教学素材出现在音乐欣赏课的教材里,这类作品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课堂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和讲电影故事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与乐曲故事对话的情境。

  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用各种乐器来演绎不同的动物与人物角色,栩栩如生。2006年,《彼得与狼》动画片诞生,也深受孩子喜爱。在执教这一欣赏课的时候,我把这首交响乐分成了几个片段,结合动画,给孩子们展示,每个片段都像“悬疑片”,没有结果。当音乐一停止,学生都按捺不住好奇心,想要知道结果是如何的,就开始发问:“老师,鸭子最后到底有没有被大灰狼吃了呢?”这时,我就会引导学生根据描述鸭子片段的旋律去想象结局,然后把结果说出来。表现鸭子旋律的器乐是双簧管,双簧管的音色低沉,这一段旋律节奏慢,有很多不和谐音出现,孩子们明显听到这段音乐就开始皱起眉头,旋律听起来并不欢快,看来鸭子的结局让人担忧。

  在这节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的提问。大多数学生听《彼得与狼》时,都批判饿狼的狡猾,赞扬彼得的勇敢和他保护小动物的行为。但是,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听众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一名学生在上课快结束时,问道:“老师,我想问问大灰狼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我有些诧异,此前从没有学生提过这个问题,因为在乐曲中有描述猎人的乐段,还用定音鼓特意制造了枪声的效果,随着“砰砰”的枪声,大灰狼的结局可想而知了。这时,一名学生紧接着回答上面学生的提问:“大灰狼肯定被猎人打死了,它吃了彼得的鸭子。”提问的学生眉头一皱,说道:“老师,我觉得大灰狼不应该死,吃鸭子是它的天性,人类因为它的天性打死它,也是残忍的表现!”这个孩子的天真无邪、纯真善良瞬间感动了我!没想到一首交响乐,能带给学生如此不同的心灵感受。这时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依然鼓励这名学生说:“如果请你来做一次作曲家,你会如何处理这首交响曲的结局呢?”这名学生想了想说,可以用钢琴来表现最后的结尾,因为钢琴的音色清脆,他希望有一个欢快的结局。我接着追问:“你心目中的旋律大致是什么样的?”这名学生居然唱起了《小红帽》的旋律,但是歌词已经完全改编了,改成了大灰狼被放生的结尾。

  虽然这个旋律与这首交响乐不太匹配,但是我还是感动良久!因为这是学生对这首童话交响乐发自内心的真实诠释——这种再“创造”,不仅改写了结尾,也重塑了心灵。我觉得,这就是音乐欣赏课的初心,让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当中,学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进而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能促进儿童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发展,少儿音乐教育是审美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有助于使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2日第10版

 

责任编辑:米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