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薪火相传续华章
日期:2018-12-16 13:13:57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量:
一代又一代人的浇灌,让西迁精神在西部厚土扎根、成长;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西迁精神在祖国前行的时代大潮中,续写出新的奋斗传奇和历史华章。
薪火相传续华章
一种伟大精神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它饱含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无论空间怎样转换,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西迁群体共同熔铸的西迁精神,穿越历史、地理的经纬,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
西迁精神如一棵大树,在西部的土地上,根系深扎,枝繁叶茂。
西迁精神是一面旗帜,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高高擎起,汇聚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
“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没有理由不去报效国家”
1967年,新婚燕尔的杨敏达带着妻子,从北京来到秦岭深处的红光沟,一头扎进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他和同事在一座标号为“201”的山洞里,奋战了整整25年,参与和主持完成了数十种、上千台次液体火箭发动机泵的研究试验工作。
1989年,为了完成我国新一代航天型号“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杨敏达忍受着癌症晚期的折磨,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改造液流试验系统。他连续上了28个夜班,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弥留之际,他对守候在病床前的妻子、孩子说了最后一句话:“天黑了,我要上班了……”
199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从凤县搬到了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从偏远的红光沟到热闹的凤栖原,时间变了,地方也变了,但航天六院人的精神底色没有改变。
“我们都知道杨敏达的故事。”航天六院11所涡轮泵研究室副主任王晓峰说,“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没有理由不去报效国家。”这是西迁人自然而真实的流露。
这位1976年出生的年轻博士,到航天六院后,从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入手,在航天动力领域一步步成长为科研骨干,目前已经参加了6次飞行试验。在他印象中,不计报酬、加班加点连轴干,在航天六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挺辛苦!我周围的同事都这样。”王晓峰说。
在航天六院,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和孩子,都有一个多月见不上面的时候。试车成功,或者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天,就是所有六院人和他们家庭的节日,那种激动和自豪,难以言表。
王晓峰说:“老一辈经历的艰苦,我们已经难以想象,但几代人报效国家的事业心一以贯之。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创新永无止境,报国一脉相承。”
六院人的孩子“独立”得格外早。当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还让父母接送甚至陪读的时候,六院的孩子们却经常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放学,因为他们打小就习惯了父母的忙碌。尽管他们的父母不少都是硕士、博士,可孩子们在家里学习时,却难得有父母的陪伴和辅导,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忙着“更大的事”。
辉煌的航天动力事业背后,是绵延不绝的航天人的精神动力,它铸就了六院人国家至上、航天报国的精神丰碑,凝聚了六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强大力量,并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中,共同汇聚成不朽的西迁精神。
“每一个铭记辉煌的时代,都不能没有奋斗精神”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
在这场盛大的沙场点兵中,由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三型无人机系统编队正式亮相。这是继国庆60周年阅兵式后,西工大研制的无人机,第二次以方队形式翱翔蓝天,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
看着电视转播里那激动人心的画面,祝小平和周洲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1997年,祝小平作为我国著名飞行力学专家和航天教育家、西工大西迁教授陈士橹院士的学生,和妻子周洲双双博士后出站。他们婉拒了上海一家知名大学的聘任,留在西工大做无人机研究。夫妇俩如今一个担任国家重点武器装备项目总设计师,一个是西工大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被称作无人机世界的“神雕侠侣”。
研制工作中,周洲是系统设计师,是项目的重要构架和支撑,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设计;祝小平是总舵手,承担着决策、统筹的压力。他们长年在外场做飞行试验。冬天,试飞场零下十几摄氏度,待不了一会儿,全身上下就冻僵了;夏天,调试工房里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闷热得几乎令人窒息。
2001年,反辐射无人机进入科研试飞阶段,结果第一次飞行就失败了。有人质疑说:“还能飞吗?”眼看着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飞机无法完成任务,祝小平第一次当着众人、当着妻子的面落泪了。
周洲说:“那是我们一生最苦涩的回忆。”
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经历了四代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西工大无人机所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小型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
从我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等诸多高精尖科技成果,到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可以与国际对手同台竞技的项目,这些记录了共和国光荣与梦想的史册上,镌刻着一长串西工大人的名字。他们跨越半个多世纪,包含了几代人,但西迁精神,始终是他们大写的人生里共同的精神风标和价值追求。
一部西工大的西迁史,就是几代人献身国防事业的创业史和不畏艰辛的奋斗史。
“每一个铭记辉煌的时代,都不能没有奋斗精神。在几代西工大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艰苦奋斗传统。事业的发展,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人。”
说这话的,是38岁的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伟伟。他的师弟、“90后”的吉辛莘作为祝小平的研究生,今年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也把自己交给了航天事业。
吉辛莘说:“老师的选择也深深影响了我,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种价值观和精神力量。希望20年后再回母校时,奋斗过的我,也能拥有自己的报国故事。”
事业,因为有了西迁精神的传承绽放精彩;西迁精神,也因为有了一代一代人的践行,而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交大老教授行走在梧桐道上。
“每一次‘小我’与‘大我’的博弈,都包含着牺牲与奉献”
1956年9月10日,交大举行西迁第一次开学典礼。台上,一声高亢的秦腔劈空响起,西迁的交大人深切地感受到,这将是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崭新的开始。
“西迁对每一个交大人都是一次‘小我’和‘大我’的博弈,这其中都包含着牺牲与奉献。”这是一位在西安交大西迁纪念馆参观者的感触。
西迁老教授们舍小家、为国家的风范,深深影响着青年一代,也使得西迁精神在一辈辈交大人中间书写下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晓宏,有着新一代交大人传奇般的人生。他不到15岁就进了建筑公司,当过民工、乐队乐手和三个工种的工人。他在工地挖过管道沟,锯过大木方,开过塔吊,车过法兰盘,经历过文工团生活。靠着自学,他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取了清华大学。
1985年,管晓宏从清华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也没有去可以拿高薪的沿海地区,而是选择到西安交大任教。
初到交大时,管晓宏所在的相关学科云集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西迁老教授。这些他以前在教科书和文献里看到过名字的人,如今成了朝夕相处的先生,他们的人格魅力,让管晓宏敬由心生、十分钦佩。
上世纪80年代末,管晓宏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西迁前辈们全力支持他,嘱咐他早日学成回校,报效祖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研究能源电力系统优化。凭借在母校清华和西安交大打下的基础,他很快发现了关键问题,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及每年数百万至上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引起国际同行高度重视。
此时,管晓宏面临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年薪10万美元;如果回国任教,每月工资300元。但他还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西部。
回到西安交大后,管晓宏从头做起。西迁前辈们不仅全力支持他,让自己的研究生加入他的团队,还举荐他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放手让他按照国家需要和国际学术前沿水准,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20多年来,管晓宏一直在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和课题组提出的能源与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获得了节能增效的重大成果。他们研究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与防卫系统,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清除了多个威胁严重的“僵尸网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管晓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像管晓宏一样,抛下国外优渥生活回到西部、放弃沿海城市优越条件坚守西部的人,在西安交大何止少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迁精神新传人。
2017年,西安交大组建科技扶贫博士团前往贫困山区。得知这个消息,管理学院博士生林舒进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正是他学习最紧张的时期,但他忘不了刚进交大时,上的第一课就是西迁精神。那些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西迁故事,那些创造了交大西迁传奇的鲜活面孔,深深地打动了他。
2017年7月,林舒进来到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贫困县平利县,在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大山里交通不便,这位土生土长的广东小伙子,经常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家。
有一次,天降暴雨。林舒进和村干部为了通知偏远处的村民防范山洪灾害,不顾一切,冲进了瓢泼大雨中。平日里3个小时就能走到的地方,那天他们走了近5个小时。当浑身泥水的他们赶到村民家里时,这家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给他们烧火取暖。
3个月的第一期挂职就要结束了,林舒进看到贫困群众为农产品滞销急得唉声叹气抹眼泪,就主动申请留下来参加第二期扶贫工作。他挂职平利县电子商务办副主任,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他和西安交大科技扶贫博士团联合十余家企业,组建平利县扶贫产品众创联盟,组织研发了15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正是这样一种满腔赤诚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奋斗勇气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感染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西迁精神新传人。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途上,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崇高使命中,在建设西部、发展西部的奋斗历程里,建功立业新时代,将西迁故事一代一代讲述下去,将西迁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与事业相辉映,与时代共奋进。
树大根深的西迁精神啊,你的光辉永不磨灭!(陕西日报特别报道组)
责任编辑:刘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