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无畏奉献创奇迹

日期:2018-12-15 16:34:57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量:


       大爱无言,奉献作答。为深爱的土地鞠躬尽瘁,为热爱的事业呕心沥血。这,就是西迁人为西迁精神作出的生命注解。
无畏奉献创奇迹

       当年,西迁先行者们毅然作出选择,为祖国大西北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无私的奉献,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动力之源;这无私的奉献,使曾经贫瘠的西部在科技、教育、工业等诸多领域拥有了喷涌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067基地发动机总装现场。张志敏摄

     为热爱的事业呕心沥血

  1965年,067基地接受了一项新的挑战。

  研制发动机,离不开火箭发射试验台。航天六院纪委书记王晓君说,根据当时确定的研制我国洲际火箭的总体方案,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的总推力将达到200多吨。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有已建成的试车台均无法满足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试车的需要。因此,067基地抢建大型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被列为国家重点任务。

  建设当时亚洲最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对西迁建设者来说是一大壮举,更是艰辛的挑战。

  这项特殊的任务交给了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动机试验站。建设者们住的是茅棚,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冷饭,常常好多天顾不上回家。

  设计师徐坚为了攻下一个个技术难题,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奋战在一线。没有图纸、资料,他们就靠着一支铅笔、一把对数计算尺、一张图版和一把丁字尺搞设计。

  设计一号台试车架时,他们反复尝试了好多次,都没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的一个夜晚,徐坚苦思冥想,彻夜未眠。晨曦微露,徐坚找到了灵感,用铁丝制作了一个模型,随后直奔设计室,把模型交给技术员说:“就按这个样子干。”果然成功了!

  因为长期熬夜,徐坚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依然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到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质量,直到精准无误。徐坚说过一句话:“用国家和人民的钱来建设航天事业,任何不认真的行为,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

  为了我国第一个大推力试车台的建设,这些处在深山里的人们付出了无尽的智慧和心血。

  当时的施工条件很差,缺少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他们靠土爬杆、人力绞盘、卷扬机等土洋结合的设备,硬是把试车台主体工程中16个近200吨重的高压容器、200吨重的试车架、200多个大型测压测力计、直径200毫米至800毫米的不锈钢大阀门,一一架到了试车台上安装就位。

  经过三年半的艰辛努力,试车台建设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范例,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十几项关键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78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标志着中国航天液体动力试验技术迈入大推力时代,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国家的同向同行,让西迁人投身西部建设,奋斗终生;对事业的一片赤诚,让西迁人奉献自我,成就伟业!

     为保护国家财产献出生命

  在067基地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有的人为了保护厂房与设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1年8月,067基地遭遇了特大洪水和泥石流袭击。当时,基地11所58车间副主任李秉钧10岁的女儿刚做完手术,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岳父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料。洪水袭来时,他忙于抢救设备,不得不把家中的一切都交给妻子,只是在抗洪间隙去医院匆匆看望了一次病重的女儿。

  车间危在旦夕,他要立即组织大家排除险情。病床上的女儿看到爸爸要匆匆离去,伸出小手拉住他说:“爸爸,再多陪我一会儿吧。”李秉钧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搂着孩子说:“不是爸爸不心疼你,眼下正发大水,我得去参加抢险。你好好躺着,爸爸排完险,把国家的机器设备都抢运出来,一定回来天天陪着你。”他狠着心松开女儿的手走出病房,冲向抗洪第一线。

  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为他们父女的永别。

  第二天上午,正当李秉钧全力组织车间职工抗洪抢险的时候,传来了他心爱的女儿离世的消息。李秉钧的心碎了。

  那天,伴随着疾风暴雨,山上的泥石流向车间袭来,湍急的洪水将堤坝下的砂石一点点掏空冲尽,眼看堤坝上的车间就要垮塌了。李秉钧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和同事们把拇指粗的绳子系在腰间,奋不顾身跳进激流中,打木桩、固堤坝,与狂风恶浪进行殊死搏斗。最终,一排排木桩减缓了洪水的冲力,车间暂时保住了,李秉钧却因体力透支,几近昏厥。

  撤离的最后一趟班车要出发了,人们纷纷上车。这时,一位老工人急切地对李秉钧说:“李主任,听说六区很危险,堤坝快要垮了,得赶快回去搬家。”李秉钧的家就在六区紧靠河边的位置,一旦决堤,房子就会被洪水冲垮,家人的生命安全也将受到威胁。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留下,留在了距家5公里外的车间,留在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孤岛上。

  次日,雨更大、水更猛,沿河平川一片汪洋。为了排除车间东墙的隐患,李秉钧又率先赶到抢险现场。当大家分头找工具的时候,他一个人已经开始埋头清理河道了。就在这时,车间东南上方一座山头突然劈裂,大量的泥浆裹挟着石块铺天盖地倾泻而下,顷刻间把占地700平方米的机械加工车间和40多台机器设备全部覆盖。李秉钧也在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

  人们冒着危险,在涌动的泥浆中寻找着李秉钧,呼唤着他的名字。一些职工徒手在泥浆中刨挖时,被石块划伤,满手鲜血却浑然不觉。当人们找到他时,他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到3公里外的卫生所,但李秉钧因伤势过重,最终还是离开了亲人,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心爱的航天事业。那年,他才48岁。而李秉钧的岳父,因承受不了这接连的打击,3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在西迁大军中,还有很多像李秉钧一样无私无畏的奉献者。他们为了心中执着的理想和热爱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亲情甚至生命。

  正是这份奉献和执着,使得西迁精神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从扎根到成长,不断发扬光大,为建设者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1977年上半年,秦川机床厂先进人物游行车队。

     为掌握绝技忘我钻研

  奉献,不分岗位。在西迁的大军中,有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他们凭借惊人的毅力,在枯燥艰辛的工作中,感受着常人无法体悟的欢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无私奉献中将技术“打磨”得出神入化。他们把图纸上的创新落到了实处,用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一曲曲奉献之歌。

  1965年从上海迁到宝鸡的秦川机床厂(秦川集团的前身),是我国唯一定点研制开发齿轮磨床的企业,也是全球五家磨齿机床专业制造商之一。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今天的秦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生产齿轮磨床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企业。

  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要有一批高端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秦川集团,只要提起“研磨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人钟建强,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钟建强今年已70岁,17岁那年,他跟着父母从上海随工厂西迁到宝鸡。

  钟建强回忆说:“刚进厂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对机械特别感兴趣,也喜欢动手,乐在其中,对物质生活反倒不在意了。”

  厂里看他是个好苗子,特地从上海机床厂为他请来了一位师傅,手把手教他技术。钟建强一头扎进工作中,刻苦钻研,用心领悟,很快就把师傅的绝活学到了手。同样的活儿,别人研磨十多次才能合格,到钟建强这里只用两三次就能达标,而且他研磨的零件在装配中更容易操作。

  钟建强说:“匠人对自己所做的产品如果仅仅是要求合格,那是件很可怕的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零件尽量做到最好,既要好用又要耐用。”

  在独立工作后,钟建强就被厂里当成“宝”了。高精度轴承的研磨选配、机床主轴以及高精度轴系孔系的修磨和选配工作,厂里大多都分派给了他。

  20世纪80年代,厂里与长春光机所联合研发齿轮渐开线检测仪,钟建强参与了研发制造工作。当时,他和同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Y7125磨齿机进行精化,以磨出检测仪上所用的一级齿轮。他们把车间当战场,展开了鏖战。最终,磨齿机得到了精化,钟建强和同事也成功磨出了所用的齿轮。

  钟建强谈到当时对磨齿机的感觉时,感慨道:“磨齿机达到了这样的精度,才算是炉火纯青!”而那台齿轮渐开线检测仪,则成了当年公司首创研发制造的齿轮渐开线检测仪。此后,他还参与了公司第一台Y7032A碟型双砂轮磨齿机的试制工作,这个产品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钟建强仍活跃在生产一线,完成了近百套夹具的精调和精修工作。在其他一些精密量仪、精密实验台、精密机床零部件、专用机床等产品的制造装配过程中,凡是遇到难题,他都会及时出现。

  在航天六院,至今流传着“火眼金睛曹化桥”的故事。为了这双“火眼金睛”,曹化桥在生活中割舍了许多普通人无法舍弃的乐趣。

  曹化桥有一门绝技——打小孔,就是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喷注器上进行小孔加工,使用比针头还细的钻头在拇指般大小的工件上钻孔打眼。工件加工完成后,通过显微镜观看,直径为0.4毫米的400对微型小孔呈斜角对称交叉排列,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令人叫绝。

  曹化桥深知,喷注器小孔加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性能。而这一绝活对视力有着高度依赖。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几十年来,曹化桥从没有看过电视,将这一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彻底从他的生活中抹去。当别人问他,晚上不看电视,不觉得寂寞吗?曹化桥说,失去“绝活”,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寂寞。

  “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在西迁大军中,有着无数像钟建强、曹化桥这样身怀绝技的工匠。他们都经历了用青春和汗水浇筑人生梦想的艰辛,也都体验了不断开拓创新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不谋一己之得失,而忧事业之兴衰;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敬业、任劳任怨;他们凭着攻坚克难的毅力、潜心科研的坚守、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负众望的担当,脚踏实地干出了一番事业,成就了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在西迁人默默奉献的人生历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陕西日报特别报道组)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