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热血奋斗写春秋

日期:2018-12-14 07:33:22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量:


       奋斗者,是西迁人共同的名字。真正的英雄,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理想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这是西迁人用毕生经历为历史留下的回响。
热血奋斗写春秋

       60多年前,有许多普通的人,拿着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因为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踏上了千里西行之路。这一别,就是一个甲子。

  60年,改变的是曾经年轻的容颜;60年,不变的是一颗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西迁人将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追梦征程,以实际行动谱写了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壮丽诗篇。


西迁时的乘车证

    奋斗让理想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长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这是西安交大校歌中的歌词,更是西安交大人不懈的奋斗目标。

  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我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听闻交大西迁的国家号令后,坚决要求到西部来。当时,钟先生的夫人正卧病在床。他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便随着西迁大军,风尘仆仆,只身来到西安。他吃食堂、住宿舍,千辛万苦亲手建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西部科教事业,临终时还嘱咐儿子,要把骨灰埋入他钟爱的黄土地。

  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交大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说过:我们交大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去考虑。

  1958年,汪应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上海举家西迁,将自己的一生投入管理工程的教育与研究中。他率先在国内推动系统工程在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完善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建设,在国内最早提出从工程师中培养管理人才的理论,成为管理科学领域公认的大家。他不止一次可以回到家乡上海,也曾有机会调往国家部委,但他一次次选择留在西安,这一待就是62年。

  汪应洛院士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但在学生眼中,他仿佛从来都不知疲倦,总是扑在科研和教学一线。汪先生患有结肠癌,深受病痛折磨。但他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在病床上工作,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后辈树立了奋斗终生的“西迁榜样”。

  真正的英雄,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郭烈锦院士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带来能源技术的深刻变革,为全球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何雅玲院士被称为女“拼命三郎”,学生们说她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学者叶凯破译鸦片罂粟封存亿万年的基因密码,为造福人类健康打开了新的“天窗”;学者许领应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T细胞生物学研究组掌门人张保军,书写了属于中国的卓越业绩……

  这长长的名单,是奋斗者的集合,是奋斗经历的浓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理想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这是西迁人和他们的传承者用毕生经历为历史留下的回响。

  他们终成祖国“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时光如水,向西而歌,这片土地从未辜负那些炽热的梦想。当年西迁的人们用他们的躬身奋斗,在这里锻造了大国重器,也在这里培养了国之栋梁。

  “北国的春风在飘荡,北国的草原在生长。我们的心志坚强,斗志昂扬。我们完成了学习计划,实现了党的希望……”

  这是曾以“西军电”蜚声海内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色记忆中的一首毕业歌,更是西电人怀揣着救国救民、国家富强的梦想,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上的境界写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育民教授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迁校时的情景:“来到新校址,首先看到的是雄伟的教学主楼,从主楼正中北门进入一楼,正厅立着的屏风上赫然写着: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落款是毛泽东。后来得知这是毛主席为解放军通信兵和情报战士们题的词,以表扬他们在战争年代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时为了解决学生住房问题,学校所有单身教员、干部都挤到大房间睡上下铺或搬到办公室去住。尽管条件艰苦,但西电人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保铮院士,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他毅然扛起中国雷达研究的重任,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长”。

  20世纪60年代初,保铮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中期以来,他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当时,陕西省电力系统的地下电缆出现故障后,光挖出来就得一两天。保铮运用雷达反射原理研究出来的一项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需要一两天的工程,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这项技术在世界上都是独创的。

  时至今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成为我国培养密码学和信息安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开展密码学和信息安全学术活动的重要力量。一批批西电人,终成了祖国“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写在西迁人的凯歌高奏中,也写在西迁人日复一日的砥砺耕耘中。西迁前辈扎根黄土地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典范。

    这里的人们最不缺的就是干劲

  当年在陕西,一趟趟列车从远方载来了专家、教授、工人、学生,也载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与奋斗。

  他们从祖国首都来到秦岭深山,他们从黄埔江畔来到兴庆宫旁,他们从紫金山麓来到古都长安,他们从冰雪之城来到周人故里,他们从大洋彼岸来到黄土高坡……

  当年西迁人日夜兼程踏下的一行行足迹,依然深邃鲜活;当年千里路上数万颗火热的心,依然赤诚如昨。他们以坚定的姿态、奋斗的勇气从故乡走向他乡,从过去伸向未来。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原汉江工具厂)的吴亦君现在还记得跟随父母来到汉中时的情景。那时,他才3岁,和父母住在一个被叫作“狼道”的地方。他们这些孩子们跟随父母住在农民的牛棚里,晚上睡觉可以透过房顶看到星星。吴亦君的学校,是父母们用草棚搭建起来的,名字叫作“抗大子弟学校”。父母们说,来到西北就是要延续延安精神,延安有“抗大”,在汉中的大山里也有“抗大”。

  50多年过去了,那些手拉肩扛在大山里建起工厂的人们都已经老去,就连当年的小孩子吴亦君也已经退休。但是这个建在“狼道”上的工厂却日益壮大,生产的刀具已经成为行业标准。中国C919大型客机和大型运输机齿轮的加工、奥迪轿车变速箱齿轮的生产,都使用这里出品的刀具。

  在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白述堂、姜开祥、徐振光等第一代西迁职工的记忆中,那段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

  说到西迁,白述堂抢先发言:“这个事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是第一个负责进行西迁点选址和筹建工厂的人。”

  1964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确定西迁,白述堂被厂里指派专门负责选址工作。几经周折,汉中在重庆、西宁等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1966年末最终被确定为西迁点。

  “1967年春节我就来到汉中,看了很多地方,夏天才确定在杨家山建新厂。”白述堂说,“当时在杨家山先盖了5间小平房,作为筹建新厂的临时办公地点。后来在地质勘探时,发现杨家山有滑坡现象,又改址到现在厂区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丘陵地带,为了整成平地盖厂房,当时光拉土就拉走了约20万立方米。”

  “1968年开始建厂时,我们的职工来了大概350人,没黑没白地干活。刚开始什么材料都没有,但厂房总得建起来呀,只能想土办法,因陋就简,那时候真是什么招都用上了。”

  姜开祥接过话来:“我是1970年3月1日从哈尔滨来汉中的,进厂时间我记得特别清楚。来了一看,工地上没有树,一下雨全成了泥沼。职工和家属没有宿舍,全部在农民家租住。当时的条件确实不是一般的艰苦,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是铆足劲在干。”

  1968年,汉江工具厂开始建厂,1974年建成投产。在历时6年的建厂过程中,“先生产,后生活”成为全厂职工的共识。有时拉着几万块砖的汽车,因为道路不通,离工地很远就得停下来,然后大人小孩齐上阵,用人力车将砖块运到工地上;火车运的水泥到站了,大喇叭一广播,职工家里只要能帮上忙的,全都跑去搬水泥;没有木材建厂房,厂里的壮劳力就跑去留坝买木材,再千方百计找车运回来;没有洗澡的地方,就弄个简单的水池子,男女分开时段洗……

  “那时候的人不计报酬,也没有把艰苦奋斗成天挂在嘴上,就觉得我是厂里的人,这是我应该干的事。”说这话的时候,姜开祥一脸平静。

  徐振光1966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1968年10月4日被分配到汉江工具厂。在那个年代,徐振光是不折不扣的高材生。由于技术过硬,徐振光后来成为厂里的总工程师。虽然已经退休多年,现在的他仍然是厂里的高参,职工看见他都恭恭敬敬叫一声“徐工”。

  说到技术和产品时,一直倾听的徐振光打开了话匣子:“我来的时候,整个厂区还在施工。厂里是1974年正式建成投产,但按照边建设边生产的原则,1969年国庆节那一天,我们的拉刀已经生产出来了。建厂的时候,我们是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设备,最不缺的就是干劲。”

  “当时厂里资金太紧张了,但没有一个人说把极为有限的资金先用于改善伙食和住宿条件,每一个铜板都用在了生产和技术改造上。没有技术怎么办?我们只能引进。在此基础上自力更生、自行整改,想方设法改变设计理念,克服技术难关,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滚刀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大幅提高。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改进,我们的滚刀设计水平现在在国内是最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仿佛一个父亲在炫耀自己的孩子一般,徐振光掩饰不住骄傲的神情。

  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写满了无数普通人奋斗的一生。西迁人抵达的是祖国的西部,西迁精神抵达的是国人的内心,西迁力量最终抵达共和国的荣光。

  几度春秋,岁月沧桑。一个甲子过去了,在黄土地上扎根的西迁大树已然根深叶茂,西迁的精神也已烛照四野、发扬光大。

  赤子情怀,热血衷肠。当他乡已经变成故乡,那些乡音未改却鬓发皆白的人们依然初心不改。他们说:奋斗的人生最美丽,为了祖国,我们无怨无悔!(陕西日报特别报道组)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