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陕西日报:走进新时代 三秦大地创新成就梦想

日期:2018-12-06 08:59:21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量:

  《陕西日报》2018年12月3日(记者 张梅)题:创新成就梦想

\

新一代发动机研发工作现场(陕西日报通讯员 张志敏摄)

\

无人机展示(陕西日报记者 杜玮摄)

\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人员在进行濒危药材的繁育试验(陕西日报记者 杜玮摄)

\

科技人员展示血管可视化技术(陕西日报记者 杜玮摄)

      1978年的陕西,春天来得格外早——

  那一年,原陕西钢铁研究所研制出高硬度高导磁耐磨磁头材料,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那一年,西北大学数学系王戌堂的《广义数系统及应用》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三秦大地在“科学的春天”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40年来,在陕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披荆斩棘、不懈攀登,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不管是“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等国家重大工程,还是“小偃6号”“生物导弹”等民生科技,或者“3D打印”“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无不闪耀着陕西科技的光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今天,走进新时代,三秦大地因科技而更加妖娆。

  托举“飞天梦”

  1分钟,我们会不会离梦想更近?

  1分钟,装配陕西动力的长征火箭升空672千米。1分钟,大运飞机把约60吨重的货物投送十几千米。随着长征火箭的升空,大飞机翱翔蓝天,陕西科技力量托举起华夏民族的千载“飞天梦”。

  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飞天梦”的舞台就有多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先后研制成功了100余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成为我国导弹武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探测器的主导动力。

  航天六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载能力大幅提升,为我国进一步深空探索奠定了动力基础。这两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填补了中国航天动力史上的数十项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技术的国家,攀登了中国航天动力的崭新高峰。与此同时,在陕西动力的推举下,我国顺利完成了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任务,标志着中国人建成了覆盖亚太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让中国制造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航空人的梦想。2016年7月,大飞机运20正式列装部队,成为令国人振奋的又一款“大国重器”。运20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飞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为主制造。大运飞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飞机研制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40年前,一飞院刚刚落脚阎良。在简陋的环境中,研制了一架架开启我国航空史的飞机:中国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飞豹战机。飞豹战机是我国第一架完全自行设计的双座、双发、超音速歼击轰炸机,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后短短几年,一飞院迅速将我国第一架轻型公务机小鹰500、第一架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第一架新支线客机ARJ21等多型军用、民用飞机放飞蓝天。

  在陕西,还有诸多像航天六院、一飞院这样的科研院所,用他们的科技力量,托举起华夏民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梦想。40年来,陕西科技默默耕耘,创新创造,为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锻造“大国重器”

  在西安辛家庙,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院。这里诞生了重型机械设备的200多项“国内第一”——这就是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重型院)。

  重型成套装备维系着国家安全,是保障我国工业生产的“大国重器”。重型院研制的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是国产首台百万吨级板坯连铸成套设备,199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重型院成功研制出全世界最大的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标志着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大型锻压装备和大型锻件制造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转炉煤气干法净化回收系统全套国产化项目,填补了行业国内技术空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5米径轴向数控轧环机填补了国内大型铝合金环件轧制设备及工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径轴向数控轧环机技术装备及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备了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锻造“大国重器”,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撑。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稀有金属新材料等新技术占据全球制高点,为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以及电子、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西北有色院研制开发的低温超导材料、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等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承担了国内60%以上的钛领域科研项目,创新研制出30余种钛合金牌号;探索出一整套全面完整的熔炼加工技术并在全国钛产业领域推广,使我国钛及钛合金加工能力的国际占有率由3%提高至20%;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牌号的新型材料并实现量产……

  世界进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中,陕西科技不断探索前行。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在郑南宁院士的带领下,自2000年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智能车,并在智能汽车的系统结构、道路环境感知、面向智能汽车的多传感融合技术,以及多传感交互智能驾驶验证平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2017年,团队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发现号”荣获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

  增进民生福祉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科技事业大踏步发展。伴随着科技事业的进步,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3D打印”作为陕西一张“科技名片”,不仅在全省制造业多个领域大显神通,还直接服务于老百姓的健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担的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假体项目,突破了国际上传统的颈椎手术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为需要手术的严重颈椎病患者打印出可转动的金属钛颈椎,已经投入临床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常温直接成形生物陶瓷术前诊断模型、全骨仿生模型已在多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实验;西北有色院开发的多孔钛合金生物医用植入体,已进行了上百例植入人体的临床试验。

  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陕西科技力量支撑陕西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和进步,给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希望:1995年,原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教授研制出新型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西北首例试管婴儿在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降生;2013年,世界上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帕拉德福韦正式进入临床研究……

  创新带来的惊喜无处不在。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米磊因为女儿血管太细、在医院连续几次扎针失败的经历,研发出了一款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这款仪器能通过红外光识别出血管位置和深度,解决了医疗上“血管不好找”这个看起来不算太大,但又常困扰医护人员的难题,被誉为“扎针神器”。

  “要致富,靠科技”已经成为三秦农民的共识。40年来,在三秦大地上,无数农业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黄土地的丰收而辛勤耕耘。

  1991年,小麦育种专家王辉选育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之后,他又先后选育“西农979”等优质小麦品种10余个,推广面积逾1.5亿亩,增收小麦超过40亿公斤。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然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

  1986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年轻教师李华,扎根西北小城,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造了多个第一:创办了亚洲首个葡萄酒学院,促使我国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出台……

  世界上每7个苹果,就有1个产自陕西;每3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陕西……40年来,在科技的支撑引领下,陕西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就越来越多的“新农人”。

  在科技的支撑下,三秦大地还将向世界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






责任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