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村问题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乡村教育现状如何?乡村教师何去何从?
为回答这些问题,教博会于11月13日上午举办了振兴乡村教育论坛。论坛现场既有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公益人士,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乡村和城镇教师。
论坛现场
乡村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出路
在论坛上半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耀江教授从农村贫困地区对人力资本储备的需求、西北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农村教师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浙江外国语大学副教授、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蒋莉副教授提出要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未来图景”,措施涵盖改造农村孩子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融合互联网+,以及推行生活课程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教授从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如何与乡土文化建立联系、开展生态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改造方向”。邬教授认为,当下乡村教育中存在三个问题,即乡村学生认同危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乡村学校的失联。利用当地的乡村资源,建设现代而又田园式的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其中包括进行在地化的教育,即让学习在最熟悉的当地社区和生态当中来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生活教育,以此提高乡村学生的身份认同。此外,要通过重建乡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来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要引导教师俯下身去跟乡土文化建立联系,跟地方建立联系,带领孩子走向科学世界。
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于秀红女士代表马云公益基金会介绍了公益组织切入乡村教育的方式与策略。据了解,马云公益基金会主要通过培育乡村教育人才、改善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以及构建乡村教育公益社区,实现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目的。
在互动环节,论坛嘉宾又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蒋教授认为,学校是供学生学习的园地,要将乡村学校打造成一个乐园,让乡村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史教授通过举例,阐述了乡村孩子更应得到全方位教育的观点。于秘书长指出对乡村孩子的教育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从孩子的智商、情商、爱商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吴教授则认为,对乡村孩子的判断不能仅靠成绩,要从孩子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一个贴合孩子感受的标准。
乡村教育的实践:负重前行
为能更有效地解决乡村教育面对的问题,论坛还请来四位成功开展乡村教育的小学校长,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王丽伟校长就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进行了介绍。王富贵校长着眼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差距,提出“村小课程建设与区域联盟”的实践方法。李芳芳校长从自身乡村教学成长经历出发,强调乡村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磨砺自己,努力开辟一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突围之路”。王珂校长从年青一代教育者角度,分享青年办学团队的乡村办学经验,阐述农村学校委托办学与系统改革的策略。他提出“乡村教育没有特殊化”,可尝试通过农村学校委托办学走出创新的道路。
优秀乡村教师事迹在会场大屏幕滚动播放
在听众与四位校长进行互动的环节,当问及如何留住乡村地区教师资源时,王富贵校长说,要关注教师的吃住教乐,要对教师亲属优先安排,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但同时,他也强调挽留教师的工作应当从物质与精神上两者结合才最有效。
乡村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乡村脱贫致富,乡村教育蓬勃发展,我们的国家才可真正富强。本次特别活动针对乡村教育中的喜与忧、困难与挑战展开了深度讨论。
感谢所有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你们的坚守,让乡村教育得以延续、发展,也是你们的坚守,让乡村得以振兴,让乡根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