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三个创造之二 “股份田”兴起

日期:2018-11-13 08:59:29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浏览量:

张宝贵: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三个创造之二

“股份田”:深化农业改革第一声

  1995年5月初,《陕西日报》发表了《长安兴起“股份田”》的消息,报道了长安县农民“转移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实行规模经营”的创造,呼出了深化农业改革第一声。2008年10月,土地入股被写入央文件。2012年,土地流转全国推广。2014年11月,土地入股再次写入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笔者作为“转移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实行规模经营”创造的全程宣传研究者,向读者叙说“股份田”全国推广的来龙去脉,讲述陕西创造的一个传奇,激励秦人发扬“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陕西精神,在新时代求实创新争优夺魁。

  农业发展呼唤突破发展瓶颈

  1979年秋,因我一个月报销了24元的医药费被长安县拖拉机大修厂辞退,结束了三年副业工的经历,回到家乡纪杨公社王寺大队。年底生产队干部改选,我当选生产队会计。

  1982年,大包干的春风吹拂三秦大地,引发了农村强烈的“地震”,大包干点石成金像神奇的魔术师一样改天换地。乡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像火山迸发,精耕细作多投入天凑趣,当年粮食亩产比历年增产四五成至一倍,家家户户粮满囤多得没处放,一举解决了困扰农民几十年的温饱难题,多少年来农家只盼万担粮的梦幻得以实现。让农民温饱有余,让农业枯木逢春,让农村改天换地!

  大包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史诗,竖起了功在千秋的丰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的、永恒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发展的和阶段性的。随着全国农业多年实行大包干,农民一家一户必须干、干不好、干不了的问题凸显,农业投入高、效益低,农机空耗高、效率低,科技上喊下盼难落地等问题亟待解决。大包干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农民在吃饱饭问题解决之后期盼腰包鼓起来,农民期盼在稳定大包干的同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农业发展呼唤突破瓶颈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终于理出了头绪:大包干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怎样在稳定大包干的前提下搞农业规模经营?我苦思冥想理不出个头绪陷入困惑迷茫之中。

《长安兴起“股份田”》获得1995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长安兴起“股份田”》获得1995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长安农民创造“股份田”

  1995年元旦刚过,我下乡采访在镐京乡政府碰见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张刚元。张刚元说:“宝贵哥,艾村几个人跟西安、河北的人搞大棚菜,你看得是新闻?”

  我喜出望外,借辆自行车赶去采访。原来,村民陈民娃等8户农民出土地、西安两个市民出资3万元,河北省一家公司出技术,建成了10亩大棚菜。寒冬时节,大棚里黄瓜青翠欲滴销路蛮好效益高,合作三方喜笑颜开都挺满意。

  我欣喜不已,苦思冥想多年研究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条重大新闻!又是一条敏感新闻!更是一条超前新闻!

  说它重大,因为它是农民的创造,为解决大包干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小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创造了一种新的规模生产经营方式。

  说它敏感,因为它同中央强调的“稳定家庭责任制长期不变”的精神不合拍,踩“政策红线”。

  说它超前,因为它反映了农民期盼农业低成本高效益的心声,符合农业规模生产经营走向现代农业的方向。

  对这个重大敏感超前的新闻,我琢磨发挥群体优势出好稿。我同《陕西日报》农业部裔国华、晁阳两位主任一拍即合,我负责在长安采访,他俩负责从理论政策上寻求依据。

  我深入镐京、祝村、杨庄、细柳、韦曲等乡镇采访了三个月,感谢长安县农业局田日东副局长和县产业化办公室密切配合,我了解到全县已有千余农户同省内外的科技人员和投资者合作搞规模生产经营。这种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解决了农民种田无技术少资金的难题,为科技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给资金拥有者提供了投资渠道。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各方自愿为原则,将农民、技术人员和投资者连为一体,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农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这种新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前所未有,我草拟了几个名称都不如意。长安县农牧局田日东副局长“这同眼下推行的乡镇企业股份制改制挺相似”一句话提示了我,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给这种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起了一个形象生动耳目一新的名字“股份田”!

  4月下旬,我将《长安兴起“股份田”》的初稿送到陕报。裔国华、晁阳两位主任精心编改,稿件从500字改写到800字。这是我新闻生涯中唯一一次“短”稿改“长”稿的例外。

  5月5日,《陕西日报》在户县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向李东升总编汇报了采写《长安兴起“股份田”》的情况。李东升总编惊喜地说:“好新闻!大新闻!快让晁阳送稿明天见报!”

  当天晚上,李东升总编亲自为《长安兴起“股份田”》写了编者按,拍板在头版头条发表。

  《长安兴起“股份田”》见报后反响强烈,在社会上、在经济界、在社科理论界引起热议。长安“股份田”被评为1995年全国农业十大新闻,年底在《人民日报》举办的全国经济研讨会上,长安“股份田”受到高度评价。国务院领导指出:“长安‘股份田’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难题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一个创新。”

  《长安兴起“股份田”》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陕报尹维祖社长午夜时分给我打电话,告知《长安兴起“股份田”》获得了全国省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向我表示祝贺和感谢。《长安兴起“股份田”》还被陕西省记协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过于超前”,与我国新闻最高奖失之交臂。

  《长安兴起“股份田”》反响强烈上下关注,李东升总编约我达成君子协议:有关长安“股份田”的稿件,只送陕报发独家新闻。我当然求之不得乐见其成,由此走上了坚持20 年研究“股份田”(即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之路。

《长安报》发表《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

《长安报》发表《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

  “股份田”写进中央文件引发土地流转热

  1997年5月,《新闻知识》发表了《宁夏日报》总编时茂青《“股份田”:与农业投资热》的专稿,指出“长安‘股份田’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5月中旬,长安县委陶建勇书记和宣传部成德奇部长组织以我为主搞“股份田”调研,倡导推广“股份田”。

  8月底,李东升总编指导我同裔国华、晁阳和王润年采写了《长安“股份田”上规模出效益》的消息,于9月初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股份田”与党的十五大倡导的“发展合作经济”精神相吻合。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20多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争相聚会长安采访“股份田”。长安一时成为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县委陶建勇书记说:“宝贵,你搞了个‘股份田’,那么多的记者都来采访,让我应接不暇。”

  我回答说:“这是宣传长安的大好机会,是不花钱的广告。”

  10月中下旬,《长安报》和《陕西日报》先后发表了我撰写的《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系统阐述了“股份田”的由来、“股份田”的现状、“股份田”的组合经营分配方式、发展“股份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建议;系统总结了长安“股份田”的经验 。

  中央电视台派出团队专程赶到长安,拍摄了《长安试验谈访录》的专题片在央视播出。我以“长安‘股份田’调研者”的身份接受采访首次在央视亮相。

  《长安兴起“股份田”》、《长安“股份田”上规模出效益》和《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是报道研究长安“股份田”的经典之作,在深化农业改革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股份田”系列报道和研究,在全国首次独家提出了“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动和重新组合(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在全国喊出了土地入股、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的第一声。

  “股份田”的创举和“股份田”的宣传研究成果,惊动了新闻界社科界和决策层。陕西省程安东省长、蔡竹林副书记对长安“股份田”都有批示,指派专人了解情况。省委、省政府领导指定长安县的领导在省上会议上介绍“股份田”发展情况。西安市焦安发副市长牵头调研长安“股份田”。

  1997年11月初,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副组长余云龙专程赶赴长安,单独听取了我的《长安“股份田”专题汇报》。我建议中央推广“股份田”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大包干后我国农业小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余云龙副组长只听不说笑而不语。这是我此生第一次当面向最高层建言。我理解余云龙副组长的苦衷,面对与中央再三强调的“稳定家庭责任制长期不变”不同调的长安“股份田”,他只能“只听不说”。“ 笑而不语”则是赞同欣赏的真情流露,坚定了我继续搞好长安“股份田”报道研究的信心。长安“股份田”由此名扬全国走向全国,引发和促进了全国多种形式的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转。

  “股份田”的宣传研究,受到长安县委领导的支持和肯定。1997年3月,县委任命我兼任长安报社社长。1998年3月,我到报社主持工作。我将宣传研究“股份田”作为报社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写和组织采写数十篇长安“股份田”稿件。为推广“股份田”深化农业改革呼风唤雨鸣锣开道呐喊助威。

  “股份田”引发了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风靡全国,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决策层的肯定。1999年,《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获得了西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华商报》发表《专访长安“股份田”调研者张宝贵》专稿。

《华商报》发表《专访长安“股份田”调研者张宝贵》专稿。

  2008年,陕西创造的“股份田”被写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华商报》为此发表了《专访长安“股份田”调研者张宝贵》的专稿。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提出的“转让农民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资本的有偿使用和重新组合,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的思路在全国得以实现。

  2014年11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的“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户入股特色生产性能评价制度”。与1997年《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提出“倡导农户联合土地入股、连片开发或乡村组织集体以土地资本为股金招商引资开发农业,建立高品位、大规模、高效益的粮油果菜肉蛋生产基地”的建议惊人相似。

  “股份田”是陕西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陕西新闻社科界的宣传研究成果,是陕西创造的一朵奇葩,是陕西对深化农业改革的重大贡献。“股份田”由创造到写入中央文件全国推广,整整经历了19年。可见陕西农民创造的伟大,可见新闻宣传社科研究的超前,可见社科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易和深化改革的艰难。

  陕西创造的“股份田”的至今已经23年了,“股份田”引发的土地流转和股份合作经济风靡全国,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迈步现代农业,在深化农业改革的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股份田”展示出的“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陕西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求实创新争优夺魁做贡献!

张宝贵

张宝贵

  (作者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陕西农村网青年记者导师、原陕西《长安报》社长)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三个创造之一 农机跨区域作业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