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为期两天的第十八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完成了七场精彩的分论坛后,圆满在西安闭幕。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和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各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主任、学校校长和信息化管理者、信息技术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会。
作为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年度盛会,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八届,在业内享有较高盛誉和影响力,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动态、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主题分论坛现场图集
自11月9日下午开始,七大主题分论坛先后开讲,每个会场都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与会人员关注。主题分论坛上,各个领域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教育治理”“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中小学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信息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变革”“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等七个议题,全方位、多视角探讨教育信息化热难点问题,让与会的教育信息化同仁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石光明教授做演讲
人工智能将会怎样改变教育?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石光明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和本质,他认为智能时代改变了教育模式和手段,也引发了对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教授赵衍在题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育融合的趋势及风险》的报告中梳理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几点优势,如AI使教育空前普及化和平民化、个性化和多元化,使教育效果评价更科学合理等。此外,他指出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给教育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人的退化、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传统社会关系和伦理被挑战等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与学校保障工作处李享阳处长做演讲
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林冬青做演讲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教育治理”论坛上,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与学校保障工作处处长李享阳重点分享了陕西省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情况,陕西省在完善机制和顶层规划的前提下,探索出了业务与承载分离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陕西建设模式、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推动高校管理数据融合等多种新路子。谈到教育大数据建设经验和体会,他认为机制是根本、投入是条件、融合是方向、应用是关键。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林冬青以《新技术 新媒体 新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方法》为题做了精彩演讲,他提倡用极简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育管理,演讲内容生动,气氛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钦太教授做演讲
在“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钦太教授做了题为《工业革命4.0背景下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的演讲报告。他指出,工业4.0时代学习环境注入时代基因,教学技术手段、学习目标和学生特征等均发生了新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域链以及VR和AR等技术为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智慧学习环境构建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问题,并对信息技术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路径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做演讲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每项新技术产生后,都被寄予教育改革的梦想,但对于学校到底在教学生什么,技术解决方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还需要深入探究。对此他提出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他援引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观点“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收益才会来临”,引发与会者共鸣。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方海光教授做演讲
在题为《学生行为数据分析与学生成长》的演讲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方海光教授提出一个新颖观点,他认为无需纠结教育数据够不够大,能进行知识共建共享的都是好的教育大数据。他提出未来教育大数据的趋势包括人工智能使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场景变得具体化和精准化、智能手机将是新时代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入口、传统学习场景有可能被取代等。此外,他对学校建设教育大数据的关键点也做了重点阐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研究院耿洁博士做演讲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研究院耿洁博士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变革”论坛上的演讲中,结合时代发展的基础变革与技术变革,分析了教学信息化的逻辑起点与路径再造,提出了要用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展会现场图集
在论坛同期举办的“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多家教育机构和教育技术企业现场展示经典的应用成果、前沿的技术产品和优秀的解决方案,吸引参会者驻足观望,近距离体验教育信息化的魅力。教育部门信息化相关领导莅临展会现场观摩交流。
教育信息化2.0转段升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凝聚智慧和力量,促进产教研相互融合,方能合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迈入2.0的新台阶。本届论坛得到了华为、联通、新华三、浙江万朋、佳能、阿里云、腾讯、泰克教育、睿尚教育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责任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