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三个创造之一 农机跨区域作业

日期:2018-11-12 09:30:44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浏览量:

  编者按:农业是我国改革的起点,是改革的亮点,是改革的焦点,是改革的疑点,更是改革的难点。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本网青年记者导师张宝贵,学习柳青精神运用哲学思想深入农村宣传研究农业改革30多年,“农机跨区域作业”、“股份田”和“土地托管”三项研究成果被决策层采纳写进中央文件,将陕西三个创造推向全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网特邀张宝贵撰写了《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的三个创造》三篇文章,回顾陕西三个创造对推动我国农业改革的贡献,激励全省人民发扬“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陕西精神,在新时代求实创新再立新功。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的三个创造》三篇文章,将于11月12日、13日和14日连续刊出,请读者网友关注阅读。

张宝贵:

陕西在农业改革中的三个创造之一

农机跨区域作业:吹响农业机械化的号角

  1991年6月初,《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的消息,报道了长安县(今长安区)农家妇女何俊英“农机跨区域作业”的创举,吹响了收割机械化的号角。1996年5月初,国家农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的夏收机械跨区域作业,陕西创造的“农机跨区域作业”经验全国推广。

1991年6月7日《西安晚报》报道版面

1991年6月7日《西安晚报》报道版面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笔者作为“农机跨区域作业”创造的全程宣传研究者,向读者叙说“农机跨区域作业”全国推广的来龙去脉,讲述陕西创造的一个传奇,激励秦人发扬“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陕西精神,在新时代求实创新争优夺魁。

资料图

资料图

  亲身经历催我琢磨三农症结

  文革辍学、当兵退伍、副业工精简三回农村的经历,让我对乡亲怀有感恩情结。10年的农民生活,我对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落后刻骨铭心。大包干后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像火山迸发、水库决堤,粮食产量翻番,解决了几十年的温饱问题。我满怀激情写家乡巨变,1985年被聘为镐京乡政府的通讯报道员。

  大包干后有三件事对我刺激很大。

  大包干后“溜溜田”没法光场碾麦,我硬着头皮到公路上碾麦,结果被押上汽车游路示众;大丰收后没场地晒粮,我到公路上晒粮,结果被人打得鼻青眼肿;连阴雨种麦没牲口机械,人力耕种被妻子数落“跟上你这没本事的男人把苦力出扎咧!”

  我想,大包干解决了农民盼望的温饱难题,拉开了中国改革序幕,竖起了历史的丰碑功在千秋。但是,大包干后不能让农民当牲口,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必须干的问题也得解决,农村现实逼着我思考探索。

  上世纪七十年代5年半的军营生涯,没有赐给我一个“铁饭碗”,却赐给我三件宝:求真务实是成功的根基,勇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哲学思想是成功的科学方法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在部队政治学习中,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用哲学思想分析问题。

  1988年我到《长安报》当聘用记者,我用哲学思想分析大包干后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终于理出了头绪:大包干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从此,遇到有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新闻线索,我就精心采写,上稿率成功率很高,几乎写一篇得一个新闻大奖。心中有全局,笔下出精品!

  1989年,我同陕报记者晁阳、闫志林采写的《人粪尿忧思录》,获得了陕西省好新闻一等奖。1990年,我采写的《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了陕西省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二等奖。

资料图

资料图

  长安农家妇女创造“农机跨省区作业”

  1991年5月下旬,我从党校同学长安县农机公司经理姜方训处得知,申店乡何家营村妇女何俊英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割麦。当时,长安全县不过几台收割机,一个农家妇女领头搞机收小麦更是稀奇。我兴奋不已,新闻敏感油然而生:“三夏”是农民一年四季中最繁忙的季节,素有“三夏大忙,龙口夺食”,“三夏大忙,绣女下床”之说;割麦是农活中的“王法活”,紧张脏累苦不堪言。

  切身经历让我明白了农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最大的期盼就是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收割机割麦,是反映农民心声期盼的好新闻!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改写镰刀割麦历史的大新闻!

  我顾不上吃午饭,骑自行车赶到潏河南畔的何家营村采访何俊英。了解到她1989年就买了台收割机,是全县第一个收割机户。1990年开始带领长安、周至、户县的收割机到省内和甘肃、宁夏割麦,乡党们叫她女“麦客王”。

  对这条难得的重大新闻,我没有按习惯热蒸现卖抢时效发稿,而是厚积薄发。我连续采访一周,眼见女“麦客王”带领收割机跨上转战陕甘宁征途的最佳时机,写出了《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的消息,喊出了“让乡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期盼心声。感谢《西安晚报》方维学老师精心编改,《西安晚报》6月初头版发表。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的消息发表后反响强烈:《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全国、省市、区县媒体争相转载;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从中发现商机看到致富路一条,纷纷投资购买收割机,学习女“麦客王”走出县界省门作业挣钱;全国各地的农民更是盼眼欲穿收割机到田头,早日结束镰刀割麦的历史;全国收割机生产厂家加班加点生产供不应求,农机经销公司订单爆满;全国刮起了收割机械化的旋风!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重视,时任陕西省王双锡副省长在一次会议上肯定女“麦客王”的创造,赞扬《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稿子写得好。女“麦客王”带领的机收队所到之处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不少地方公路上悬挂着“热烈欢迎女‘麦客王’机收队”的横幅,一些市县的领导接见欢迎女“麦客王”,沿途农民拦截争抢女“麦客王”机收队更是家常便饭。有天晚上,二三百名农民聚集在女“麦客王”的住所门前,都要求机收自家小麦,女“麦客王”难以应承只好躲到床下,待后半夜人群散去方才脱身赶路。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报道了长安农家妇女何俊英创造“农机跨省区作业”的创举,让一位农家妇女成为一个深受农民欢迎七争八抢的新闻人物!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这条只有290字的短消息,受到全国新闻专家权威的赞誉,在陕西报界第一个捧回了我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是我的代表作成名作,更是我的改变命运之作。陕西日报领导要调我当记者,因我是农民身份难如愿。1992年10月,陕西日报任中南副总编致信西安市委程安东书记:张宝贵是农民身份,但却是个新闻方面的人才,许多单位录用不便。请解决他的农转非和干部身份问题。

  程安东书记当即在信上批示:是人才,破格转干。

  长安县委李瑞莲书记得知后在常委会上说:市委程书记都说张宝贵是个人才,省报要调他当记者,长安的人才长安为啥不能用?

  程安东书记批示不到10天,长安县委就破格提拔我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资料图

资料图

  “农机跨区域作业”全国推广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农机跨区域作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农机跨区域作业”是改变镰刀割麦历史的创举,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拿定主意,继续追踪报道女“麦客王”,为“农机跨区域作业”呼风唤雨呐喊助威。

  1992年3月,我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消息,提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跨区域作业的路子”的发展思路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省农机局领导的重视,省农机局领导说,“人家长安一个婆娘都搞收割联合体,咱省上为啥不能搞收割机大会战?”陕西省政府决定夏收在关中地区开展千台收割机大会战。

  我得知省上开展千台收割机大会战的消息兴奋不已:结合新闻搞研究提出的“农业机械集团化、跨区域作业”成果被省政府采纳一炮打响,应该顺风杨帆让陕西农民的创举走出潼关走向全国。我当即又在《西安晚报》发稿,向三秦父老报告《千台收割机户会战八百里秦川》的喜讯。

  6月初,我同陕报王洪阁老师合作,在《长安报》发表了《长安田间出现“集团军”》,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陕西电视台和陕西广播台记者采写的同名《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的电视新闻和录音报道,双获中国新闻奖。相同新闻内容的新闻作品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展现了陕西新闻界的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让何俊英一举成名,陕甘宁蒙数十位收割机户要求同她一起结伴组团跨省区作业,我及时鼓励报道助威壮胆。

  1995年初夏,《西安晚报》雷培仁副总编拍板发表了我同陕报记者晁阳采写的《女“麦客王”“胃口”真大》的现场新闻,报道了女“麦客王”组建跨省区机收集团的喜讯,获得了全国晚报新闻特等奖。

资料图

资料图

  女“麦客王”带领收割机跨省区机收小麦,陕西千台收割机大会战,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我国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跨区域作业路子”的发展思路的研究成果,被决策层采纳转变为政府决策。1996年5月中旬,国家农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夏收机械跨区域作业,公安交通部门一路绿灯保驾护航。陕西农民创造的农机跨区域作业的经验从此走向全国。

  农机跨区域作业吹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号角。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季节差别大,小麦成熟期梯形结构的国情,实行收割机械集团化跨省区作业,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由六七天延长到两三个月,一台收割机顶几台十几台用。农机效率效益成倍增加,收割机广泛普及农机产业化快速发展,5年左右就基本实现了全国夏粮收割机械化,结束了千百年来镰刀割麦的历史,将亿万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机跨区域作业让农机由各自为战、家门口作业改变为集团作业、跨区域作业形成了农机产业化发展,加速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跨区域作业,是陕西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陕西新闻宣传和社科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陕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陕西创造的“农机跨区域作业”至今已经27年了,我国农业基本实现了耕种收的机械化,农机产业化方兴未艾,向农机跨区域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农机跨区域作业,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农机跨区域作业展示出的“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陕西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求实创新争优夺魁做贡献!

张宝贵

张宝贵

  (作者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陕西农村网青年记者导师 、原陕西《长安报》社长)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