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数1亿粒米”这道奇葩题,其实也可以是道好题

日期:2018-09-11 11:38:15        来源:腾讯教育    浏览量:

  最近,一道“让学生数1亿粒米”的小学数学题引发许多质疑。有人说,老师布置这样一道“奇葩”题目,是在为难学生和家长,虽然老师回应称是让学生了解“亿”这个概念,并不是真的要求数,但不可否认,从题目设置到之后与家长的沟通,老师都出现了认知与沟通的偏差,才导致被误读和质疑。

  但冷静下来思考,这道题其实给孩子和家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能更直接的感受到“亿”这个概念,如果题目修改的更为合理,是否也会是一道“好题”?腾讯教育特邀请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来看看如何将这道“奇葩题”变为一道“好题”。

\

资料图。来源/PEXELS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一道小学作业题火了,广东佛山一数学老师让学生回家数1亿粒米带到学校。面对这一题目,不少网友纷纷出招,有网友还得出结论:不吃不喝也得数1年!对此,涉事老师回应称,因为小学四年级已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1亿粒大米是一个概念,希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并不是真要拿出1亿粒米。

  对于这道题,有不少网友嘲讽,觉得这是一道“脑残”、奇葩的题目,数1亿粒米,要数多久?学生怎么可能完成?这不是胡来吗?从家长晒出的与教师的对话看,这名教师似乎要求一粒粒数,而且要把一亿粒米带到学校,如果教师确实是这样的要求,这道题就确实比较奇葩,可能老师自己也不清楚1亿粒米是什么概念,而且一粒粒数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如果按他此后的回应看,这道题其实是一道不错的题目,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象地建立数量关系。

  “数一亿粒米”这道题可以是一道好题,也可以是一道奇葩题。好题和奇葩题,就在于老师布置题目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如果教师不要求学生一粒粒数,也不要求带到学校,而是问怎么快速数出一亿粒米,家里的电饭煲装满可装多少粒米,一亿粒米可以装满多少电饭煲,那这道题就颇有意思。

  怎么数一亿米?一粒一粒数,完成这道题要多少时间?1亿粒米大约会有2000公斤,怎么带到学校,想想都令人崩溃。这也是出题教师被嘲讽的原因所在。但如果先数100粒米,然后同样的分量,10倍,就变为1000粒,再10倍,就1万粒……这不就可以完成数1亿粒米的任务?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不是精确的1亿粒,但老师也不可能一粒一粒数来判断完成得对不对。数一亿粒米的过程,可让学生建立起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的概念,也会大致了解一小碗可以装多少粒米,1亿粒米可以装多少碗。

  如果算家里电饭锅可以装多少粒米,学生可数一塑料盒有多少粒米,再看电饭煲可以装多少盒,得到电饭煲可装多少粒。有网友质疑,家里要是没有1亿粒米怎么办?这也并不要求去买米,从作业角度,这道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题目并不是要学生像一年级时那样数数,而是懂得倍数——四年级已经开始学习倍数了。

  虽然布置题目的老师已经回应希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并不是真要拿出1亿粒米,可是,还是有不少网友“不依不饶”,说每个学生交上1亿粒米,看老师怎么数?这其实是情绪化的表达。也许当初教师在出题时表达不严谨,但也没有必要还揪着不放,不妨从发挥孩子想象解读来看这道题。因为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

  好题与奇题之间,并无多大的距离,有的就在一念之间。一道题要避免题目被误读,更好地起到作业的作用,在布置作业时,应更完备一些,相信经过这件事之后,当事教师会从中吸取教训。以这道题为例,如何在布置题目时设计得完备些?比如,题目设置可以是这样:回家数一亿粒米,想想有什么快速的方法?这样,学生、家长就不会理解为一粒一粒数了。就如自主招生中,布置“如果让你数1亿粒米,你怎么数?”学生肯定不会回答一粒一粒数,而会想最快速的办法。一粒粒数,可以说是标准答案思维,而怎么快速数,则属于开放思维。

  有网友要求老师一粒粒检查学生交的作业对不对,这源于教师要求学生一粒粒数。如果此题是让学生发挥想象,那此题的意义就不是学生数的米粒准不准确,而是思路对不对,有无建立数量概念。老师在对作业进行点评时,要分析布置作业的用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其实,从目前针对此题的质疑看,布置“数米”远比学生进行书面运算,更容易建立数量概念。如果老师在点评作业时,能引导学生以开放思维来对待这道题,包括直面自己之前的出题错误(以及自己也没有一亿粒米的概念),那可能会成为学生印象最深的一道题之一。一个其实被网友们忽视的问题是,为何一名数学老师,也没有一亿粒米的概念,这不说明此前数学教育的严重问题吗?这也要求对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教师布置的创新性题目,由家长发布后,引起公众关注,并遭遇质疑。包括不适合学生完成(变为家长的作业),逻辑混乱与价值观念偏差(带有歧视色彩)等等。因此,这要求学校、教师对于创新性题目,要从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角度进行论证,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命题时,结合学科教学的要求,构思题目,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教师委员会的作用,对创新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这样,经过积累,还可以建立起有学校教学特点的创新作业题库。

责任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