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2018年8月17日登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副院长署名文章《对自主招生论文造假零容忍才能正本清源》,其中披露的问题触目惊心。
据说国内代写论文的市场规模高达100亿元人民币,也算是个“大产业”了。一般都是学士、硕士、博士论文找“写手”,此次曝光的论文造假涉及到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领域,也就是高中生论文代写、抄袭,真是无孔不入。
1
记得国内大学本科、国外研究生阶段,我写论文真是痛苦,自己的水平本来有限,导师要求又不低,反复讨论、修改,修改、讨论,中文论文如此,英文论文更是如此。
一个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摸爬滚打,应付课业压力已属不易,还要参加学科竞赛、写出高质量的研究型论文,这样的天才确实是凤毛麟角,一般的高分学生恐怕都忙不过来。
就算能写出来,如何才能发表呢?
我是个历史爱好者,业余时间研读三国史料,后来写了两篇论文式的文章,也大言不惭地托人找相关领域的杂志社,看看能否发表,不求稿费。
我的幼稚和天真立刻得到了最现实的回应:杂志社根本不看内容,先问是否愿意交5000元的版面费,如果愿意再做进一步评估。
按说需要发表论文的个人和单位不胜枚举,怎么就能轮到一个学术界之外的人呢?如今看,正常路径走不通,托关系、用钱还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一个高中生的论文,只要“包装”到位、关系到位、钱到位,还是可以发表的。
于是,自主招生需要的“研究水平”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证据——论文发表!
2
热衷于自主招生论文“运作”的,可能是家长,更大的可能是学生所在的重点高中。
此次浮出水面的自主招生论文造假涉及到省级重点中学。恐怕也只有重点高中才能进入高校自主招生圈定的范围。
重点高中除了在制造高分方面是行家里手,在“运作”自主招生论文方面,也与高校形成“默契”。
什么样的论文能通过,什么样的不能通过,这也是有一定之规的。
3
中国高等教育至今的百年发展史中,入学考核、人才选拔的“效率”与“公平”之争始终存在。
教育部为了提高“效率”,从2003年开始实施90所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试点。
到2014年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又开始向“公平”回调,高校“自主权”再次受限,以奥数、文艺、体育为代表的高考加分项开始逐步取消。
为什么摇摆?“自主招生”背后的教育腐败是根本原因。
我记得高考改革过程中曾实施过“高中校长推荐”的择优机制,但很快就取消了。显然,只要出现主观评估标准,就会有大量破坏教育公平的问题出现。
即使像自主招生论文这样的客观评估标准,都存在造假的流程和机制,教育部收紧公立高校的招生权也就顺理成章了。
面对每年千万量级的高考考生,高考改革只能首先服从“公平”的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只能遵循类似医保改革的路子,不惜以“低效率”换取更大范围的“公平”。
责任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