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通过摸清适龄人口分布状况,掌握学校资源和学位资源供给情况,切实做好入学服务工作等措施,必须确保每一名符合政策条件的适龄儿童到秋季开学时都能顺利就读。
过去我听过一首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我把它改编成“教管利剑悬,霜刃凛凛寒。今日已出鞘,谁碰试试看?!”
努力带领全系统尽快使西安教育从21.89的低分提升到及格,再驰而不息地从及格提升到优秀。
只要记忆力不差,稍微关注西安教育的人大概都有印象,这些话是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姜建春在上任伊始做出的表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7月9日,《华商报》大篇幅刊登了一篇新闻,题目是《58名受访家长中,仅11名接到教育部门电话》,文章展示的上学之难,简直难于上青天,而更让人震惊的,是各区县教育局解决这些问题的懒政怠政、蜻蜓点水!
尽管姜建春数次的表态铿锵有力,斩钉截铁,但非常不幸,他的宏伟志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似乎扭曲变形!
贰
华商报文章大意——
今年5月、6月,华商报新闻热线共接到市民反映“上学难”的线索200多条。6月18日,华商报记者筛选出全市各区县共96条反映“上学难”的线索转交给西安市教育局,教育局方面表示,会将这些线索转交各区县教育局并着手解决。
7月6日、7日,华商报记者逐一对96条线索进行回访,其中58位反映问题的家长接受了回访,16位家长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其余22条为网络投诉、咨询政策、同一小区重复投诉等情况。
经统计,接受回访的58位家长中,有11位表示接到了教育部门的电话,并且对孩子上学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2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得到解决,教育部门给5名家长提供了解决办法,目前在等消息,还有2个孩子的问题未解决,2名家长不愿意上教育部门分配的学校。
在回访过程中,华商报记者发现,大部分线索都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就近入学一所公办学校,但存在因户籍、地界争议或学位名额等原因无法达成的情况,也有少量家长嫌就近入学的公办学校不好。
经统计,在本次接受回访的家长中,共有13名家长因孩子无法就近入学公办学校(其中有被要求回原籍上学的、有被分配到离家很远学校的等情况)而选择民办学校。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家长因不能就近入学,无奈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数字很枯燥,但数字最真实。
叁
下面的这些数字,完美呈现出西安目前的“上学之难”,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区县教育局的懒政怠政。
长安区
涉及长安区的“上学难”线索共7条,其中3位家长未能联系到,另外4条线索均为户籍所在地与现住址不一致的问题,在4条线索中只有一位家长接到教育部门的电话,但问题仍未解决。
经开区
涉及经开区“入学难”的线索共19条,除包含6条同一小区问题、咨询政策问题以及未联系到家长的情况外,另外13条包括户籍地、地界争议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两位家长表示教育部门曾主动与其联系,其余家长均未接到教育部门的电话。其中相当一部分怕耽误孩子上学,选择就近的民办学校。
浐灞生态区
浐灞生态区共有10条关于“上学难”的投诉,在能联系到的4条投诉中,只有一名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另外也只有一人获得教育部门的主动联系答复,其余都是未解决或等消息。
未央区
未央区共有9条“上学难”相关线索,其中可联系到的4条,其中大部分涉及户籍问题,只有一名家长获得教育部门的协调并解决了就近入学的问题,其余家长仍在为孩子上学而奔波。
莲湖区
莲湖区共4条相关线索,反映人均表示没有教育部门主动与他们联系,其中的两个孩子在家长与学校协商后解决了上学问题,其余均未得到解决。
灞桥区
涉及灞桥区的8条“上学难”线索中,有3条无法联系上投诉人,其余5条涉及户籍、学位数量等问题,这5名家长均表示教育部门没有主动与他们联系。
高新区
在15条涉及高新区的线索中9条能联系到,其中3名家长获得教育部门主动联系,但问题仍未确定解决。
雁塔区
涉及雁塔区的线索共有8条,能联系到的6条,其中2条获得教育部门协调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其余家长仍在等消息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新城区
华商报共接到6条新城区关于“上学难”的线索,除一名家长联系不上外,其余家长都表示没有教育部门主动与他们联系,这些孩子家长均是主动找教育局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教育部门均答应会帮助协调,但目前大部分没有结果。
其他区域
阎良、曲江、碑林、沣东新城4区共有9条线索,其中能联系到的4条线索中,只有一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得到解决。其余因孩子户籍地址与实际居住地不符、家长觉得学区学校条件不好等原因等未得到解决,也没有教育部门主动介入协调。
肆
数字很枯燥,举几个生动的例子——
■反映问题
杨女士租住在郭杜执信樱花园,学区是郭杜小学,孩子的户籍地在长安区兴隆街道办,想让孩子在郭杜小学上学,但学校和小区物业都说要回户籍所在地上,但她和丈夫都在郭杜工作,并且在兴隆连房子都没有了,无法回去上学。
是否有教育部门联系协调:无
目前状况:杨女士说,他们一家目前租房住没法转户口,她曾咨询长安区教育局,教育局称她的孩子只能回原籍上学。杨女士表示,实在没办法她只能考虑回兴隆租房让孩子上学。
■反映问题
于女士是长庆职工,孩子在经开经发学校上小学,户口和房子都在经开区,之前教育局摸底时到经开区去登记上初中,但经开区不让登记,教育局说长庆职工要回单位的学校上长庆八中,可长庆八中说在长庆八中学区的小学毕业生才收,在其他小学上的学生不要,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否有教育部门联系协调:无
目前状况:事后,于女士又去找经开区,经开区说管不了;找未央区,未央区说可能会统一调配。无奈之下,于女士给孩子报名一所经开区的民办学校,目前刚刚结束面谈,还不知道是否能上。
■反映问题
李先生的孩子原来在高陵上小学,他在凤城九路买有房子,便想让孩子到西安上学。去年7月,他将孩子的户口落到了经开区,今年想让孩子到经开区的公办中学读书,但教育局说孩子原来上学地高陵的小学有直升的中学,不能在户口所在地上学。
是否有教育部门联系协调:无
目前状况:最终经开区在摸底登记的时候也没给李先生的孩子登记。为了能在西安上学,李先生给孩子报了一所民办学校,目前等待面谈结果。
■反映问题
李女士是榆林人,2012年在西安买的房子,现在房产证还没有办下来,有法院的裁决书,她的户口已经落到凤城二路的集体户了,孩子想在附近公办小学上学,她去咨询了,学校不让报名,理由是集体户不能报。
是否有教育部门联系协调:无
目前状况:孩子已经回榆林报名上学。
■反映问题
吉先生是经开区凤城八路与朱宏路鼎正大都城小区的业主,户口在未央,小区旁边有3个小学(五六分钟路程),但3个未央区小学以不在学区内为由不招收他们的孩子。
是否有教育部门联系协调:无
目前状况:吉先生的孩子已在经开区报名登记,报名的学校距家十几公里远。
伍
看看这些事例,给人一种感觉:上学之难,依然难于上青天。
4月8日,西安市教育局接受电视问政后,以21.89分的成绩名动长安;曾经记得,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双手提着试卷时深深鞠躬,满脸歉意,原以为教育系统会知耻而后勇;曾经记得,问政节目刚刚结束,教育局“连夜部署”,进行整改,原以为他们会真心悔过;然而现在看来,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想多了,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曾经记得,姜建春的表态“努力带领全系统尽快使西安教育从21.89的低分提升到及格,再驰而不息地从及格提升到优秀”“确保每一名符合政策条件的适龄儿童到秋季开学时都能顺利就读”,豪言壮语,言犹在耳,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比对一下现实中,上学难依然是原来那么难。姜建春提出的“通过摸清适龄人口分布状况,掌握学校资源和学位资源供给情况”,在区县教育局及其具体办事人员的眼里,显然没有落实,他们似乎没有摸清适龄人口的打算,他们还是以糊涂账的方式在行政。
上述华商报转交西安市教育局的线索,分配到各个区县教育局,大多是十几个,多的也就20多个,他们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打,更遑论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皮球,依然在开心地踢着;学生们徘徊在校门外,依然无法进入心仪的学校;家长们则勒紧裤腰带,不得不给孩子选择民办学校,或者不得不将孩子转回老家上学;新落户西安的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要说不难,那真是睁眼说瞎话!
现在,西安在开展行政效能革命,王永康书记多次提出,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要争当五星级店小二,要提供五星级服务,要马上就办,要事不过夜。
对比下此次教育部门对这些线索的处理,哪一条符合这些要求?他们仍然是算盘珠子——不拨不动的做派!
如此看来,4月8日的教育问政,离触及灵魂非常遥远;所谓的连夜部署、立即整改,不过是为了保住乌纱帽、为了脱责的无耻应付。
如果把电视问政,看做政府对职能部门的问政,那么,西安市教育局,是不是应该对此次懒政怠政、连几个电话都懒得打的具体责任人进行严厉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