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计算机摇号这一手段在西安被委以重任,被相关部门认为是配置紧俏资源的公平方式,并先后应用于住房、义务教育入学两个重大民生领域。谁曾想到,这一举措竟会引起轩然大波。
初次看到那张“广为流传”的某楼盘“关系户”表格时,既震惊又似曾相识。震惊地是,私下请托交易竟然被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公司文件,在各部门间传达;似曾相识的是,与多年前上海某高校入学关系户名单事件如出一辙,特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依旧在践踏着法律与公众的尊严。
其实,作为科学手段的计算机摇号本无过错,问题的根结在于人为干预,使摇号变成了一个仅仅披着公平外衣的空壳。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得关系户成为摇号得利者,形式上完全合法,即使公证处在场也无懈可击,失去公平性地摇号远离了设立的初衷。
购房者缴纳认筹金后苦苦等待,而关系户却在摇号开始前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拿到了内定房甚至是特价房。相关部门领导一方面呼吁购房者遵守规则,理性参与摇号;一方面又给自己亲友开绿灯,走起捷径。在如此双重标准之下,摇号似更像是监守自盗、以权谋私的遮羞布?

基于此,不由得让人质疑,6月12日上午将实行得“小升初”能达到预期公平公正的效果吗?此次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否为“摇号的公正性”正名?
按照新规,当报考民办初中的意向人数大于计划录取人数时,就要通过“摇号+面谈”的方式产生录取清单,名额分配比例为4:6。每名学生可填报一个民办初中作为志愿,如果摇号被摇中,则直接入学;如果没摇中,则按照“面谈”结果择优录取。
重点中学何以重点,还不是看升学率?在40%生源质量无法确定地情况下,重点中学一定会在“面谈”中严格把关,以保证其生源质量及升学率。按设置初衷来说,那40%随机产生的电脑派号将成为最随机、最均匀分布的部分。
而经历买房“摇号门”之后,电脑摇号在西安公众中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了质疑,即使通过“公证处监督”“纪委入住”“有资质的摇号公司”等方式也难以打消家长的顾虑,不少家长表示,不指望摇号,还是“面谈”感觉更靠谱、更公平。
春江水暖鸭先知,制度上的变革也使业界迎来了一波转型与升级。培训机构改变了营销策略,课程直指“面谈13门”;传统的学托与时俱进,变得对摇号软件精通了起来,号称“摇的准”。当然,这笔费用是不菲的。对于更多普通家庭来说,在家中祈祷幸运之神的眷顾成为了更切实际地选择。
在一期《问政时刻》节目中,西安某公办小学负责人被问及为何有如此多空挂学籍的违规行为时,该公职人员颇为为难地说了句“谁还没有个三朋四友了......”从这位负责人的语气来看,言语之间虽有无奈与难堪,但实际的行动上又很“诚实”,法律与规章制度被“暂时”地抛在了脑后。

话说的“没错”,很实在也很接地气。但令人诧异的是,此等难上“台面”的解释理由竟出自公职人员之口。那么,这样带着“私心”的公职人员又有多少?这种带着“私心”的负责人是否为摇号公信力的罪魁祸首呢?
一位体制内的朋友介绍,像此类买房、入学请托的事情对很多官员来说根本不是啥大事,往往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买房“摇号门”事件能被迅速立案调查,主要是“运气不佳”且证据明确成为了新闻热点,碰到风口浪尖上了,大概率会被顶格处理。
以目前法律规定来看,入学请托更多是对公职人员纪律地违反,尚不足矣构成犯罪,这过程中若不涉及金钱交易,则情形更是轻微。这种相对低廉地违法成本助长了特权的横行,损害着社会公平与政府公信力。
人非圣贤,“私心”难免。而一旦这种私心借助公权力或者其隐形权力时就会产生特权,也正是“特权”使程序严密地摇号形同虚设、偏离了公正,甚至成为了公众心中的一道伤疤。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摇号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真正要求高的是其所依托地官僚生态。
所谓“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没有实质上公正、透明的环境做保障,摇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公平,反而会成为特权的帮凶。
回到最初,此次小升初摇号能为其公正性正名吗?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公信力摧毁起来容易,而构建起来很难。一次严格公正地摇号根本不足以建立起被摧毁得公信,况且是在舆论高压之下愿意顶风作案?公信力的重建需要的是持久地严格公正,持久地限制特权。
罗尔斯说过,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对剑指国际大都市的西安更是如此。特权和保守从来都是公正与创新的对立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将西安作为创新的沃土,那么特权与公正该怎样选,我们都期待着主政者的诚意。最后,“刮骨疗毒”的路上不孤单,永远有人民的支持与陪伴!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