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十日,在西安市南二环附近的一家教育机构,孩子们正在上英语课。记者 马黎摄
新西部教育网讯(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孟珂)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甚至放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孩子。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面对不同的育儿观,家长又往往会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于当下颇具争议的几个儿童教育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和专家。
1 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
小美快4岁了,最近,她的妈妈陈澈突然发现,原来总和小美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都去上兴趣班了,小美一个人有些孤单。于是,陈澈也带着小美去试听了几个兴趣班,结果发现很多比小美还小的孩子都多才多艺,小美似乎已经落后了。陈澈一直想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可现在想想其他小孩都在学习,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很可能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更重要的是她担心小美感觉到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而产生自卑心理。而事实上,小美好像对上兴趣班并没什么兴趣。
经历了一番纠结之后,陈澈给小美报了英语、舞蹈、绘画3个兴趣班。“虽然我一直想给孩子减压、减负,但仔细想想,孩子多学些东西,对以后总是有好处的。”陈澈说,自己从小就没有什么特长,其实一直以来还觉得挺难受的,很羡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和朋友。
对于陈澈的决定,小美的爸爸杜斌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不能盲目地让孩子上兴趣班。应该先观察孩子对这些课程有没有兴趣,让孩子自己选择要不要学、要学什么,然后我再给出意见供孩子参考。”杜斌说,给孩子报班时,重要的是要挑一个能够激发孩子兴趣与思考的,这样既丰富和充实了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童年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纯真的,别让兴趣成为负担,要让兴趣成为乐趣。
【专家观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姜娟芳认为,让不让孩子上兴趣班,家长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兴趣是内在就有的还是受外因刺激而产生的;二是到底哪些因素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学前儿童最可贵的就是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自发的兴趣,只要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会在玩耍中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孩子真实兴趣被发现和确认的基础上,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两个兴趣班,使其拓展视野、丰富体验无可厚非,但兴趣班的数量要适可而止,一定不能牺牲孩子正常玩耍和交往的时间。
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雷蕾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兴趣班,在此之前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包括多久上一次课,孩子需要做到什么……随着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大,很多孩子会出现懈怠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唤醒兴趣。兴趣班是以挖掘孩子潜能、激发成长动力为出发点的,只要选择正确,孩子就可以找到快乐、自信,体味到成功、幸福。
2 家长该不该成“编外教师”?
刘东和妻子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做点小生意,文化程度不高。正是因为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们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即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他们还是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希望能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现在,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了,但刘东和妻子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每天晚上,刘东和妻子都得陪着孩子写作业,写完要批改,错的地方还要给他讲解、教他改正。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夫妻两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有一次刘东实在忍不住了,诚恳地和孩子的班主任谈了一下,表示自己文化程度低,无法很好地辅导孩子作业。但老师当即批评了刘东,表示现在小学生的课堂时间非常少,如果家长不在课外时间帮助孩子,孩子怎么能学好?
刘东常常在想,没有家长的配合,想让孩子学习好就真的那么难吗?
“由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并给孩子辅导功课其实是件好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孩子在学习中有哪些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巩固所学、弄懂难点。孩子与父母一起讨论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学会合作的过程。家校共育能够让孩子和家长都从中受益,我很赞同。”在西安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伟认为,作为家校共育的关键主体之一,家长配合学校非常必要。但是,当一些学校、老师给家长摊派过多任务,甚至把家长几乎变成“编外教师”时,家校共育就有些变味了。对此,家长要清楚到底哪些事情是家长必须要做的,面对一些不太恰当的要求要学会拒绝。
【专家观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贺琳霞表示,家校共育中,首先应明确学校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家长更多的是支持学校教育;其次,要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展更全面;再次,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目的和形式,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也受家长群体特点的影响。面对非教育专业的家长,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与学习辅导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家长辅导孩子。
雷蕾表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孩子们要在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持续成长,家长承担着孩子习惯培养、潜能挖掘、斗志唤醒等光荣而幸福的任务。家庭教育应当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沟通是无比重要的,做好家庭与学校的对接,有利于寻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契合点。
3 孩子的未来可以被规划吗?
随着孩子出生,李敏就开始焦虑:要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什么样的小学、中学、大学,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每个阶段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李敏一直在思考着、规划着。为此,李敏买了学区房,每个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都会带着孩子分别上钢琴、舞蹈、乐高等课程,孩子的周末也被绘画、英语等课程塞得满满的。
有时候孩子会喊累不想上课,但都会被李敏拒绝。李敏心想,现在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能成为人上人?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有父母为他们规划好所有的事情,他们只要认真学习就行了,不需要操心别的事。
“对于李敏的做法我很不赞同,我认为,不能因为孩子是我的,我就有资格来规划他的幸福和未来。我们不能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李敏的朋友张静说,人生是一场长跑,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还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孩子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爱好、潜能和理想。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一部分人赞同家长应该为孩子做好人生规划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缺乏基本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如果放任孩子发展,孩子很可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容易留下一些遗憾。家长的外力可以帮助孩子成才。
【专家观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陈晓艳认为,父母是否可以规划孩子的未来,是一个需要辩证认识的问题。第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特征和需求,会在个人兴趣基础上主动探究,从这一角度看,父母无需也无法强行规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第二,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因此所谓的“不能规划孩子的未来”并不等于不作为或听之任之,父母在尊重幼儿基础上给予特定的支持,既能满足幼儿兴趣的需求,也能为其未来助力;第三,幼儿的发展是终生的,我们必须着眼未来,在早期教育中更多关注幼儿的品质和习惯;第四,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应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