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陕北农民画家王山平其人其作

日期:2018-04-22 17:29:28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陕北农民画家王山平其人其作

车向斌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守。人生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凝聚希望、历练意志、品尝酸甜苦辣、享受生活的过程。生命之花的绚烂缤纷,都会在执着于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绽放。现实生活中,不缺少有梦想的人。缺少的,是持之以恒,数十年执着追梦的人。今天推出的这位农民画家——王山平,便是其中之一。

\

  出生于60年代初期的王山平,与同龄人有着同样的遭遇。但他并没有因生活的艰辛而折断理想的翅膀,他用40年的默默进取,执着地行走在他理想的道路上。如今,说他是“民间名匠”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清涧县四周,方园百里乡村百姓的木器家具上,都有他绘制的精美作品;四乡五村先辈的墓碑上,有他雕刻的墓志碑文;那些喜文弄墨慕名而来的雅士们,喜欢将他的作品置于家中“品尝”。

  2016年秋天,我在清涧县委宣传部见到他时,无不为他的几幅画作精美感到吃惊。他的画作,完全可以与一些大家相媲美。但他却谦虚地说,咱是一个农民,一个乡村画匠,就靠这东西吃饭!你喜欢,就拿着。他待人的肢体语言,留露出的尽是谦逊与谨慎。而他送我的那副“上山虎”,可以说是有着大师级的气概。

  他的画,以国画山水、飞禽、人物等为艺术定格,传承了民间画匠受画域限制的那种秀气与精致、唯美与凸显,又不失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但在创意方面,又不受传统国画的艺术约束,大胆地利用夸张、工笔、素描、烘托等艺术手法,其笔墨酣畅之处,又多露淋漓尽致之韵。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他画的大山,像陕北人一样沉雄厚朴,而山上之鸟,会歪着头儿,不乏欲飞之前的灵动;那鸟脚下的树枝,被鸟儿压弯了,又似有摇晃之感;远处的蓝天、白云,韵致清新,整幅作品,表现出陕北山间框定的空灵、生动的自然美景。他画的虎,既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又不乏气势恢弘的霸气魄力。上山虎回头瞬间的凶猛狰狞,下山虎似追寻猎物样态的身姿矫健,烘托了山中之王的威力;而作品的构画结构,意境、格调、气晕,精巧宜人,是少见的精品佳作。

\

  王山平,又名王三平,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塔村人。生于1963年的他,正好遇上了全国最为艰苦的岁月,家中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五,兄弟间排行老三,故名“三平”。贫瘠的黄土高原,是“圣人布道偏遗漏”之地。清光绪年间,靖边县知县王沛棻所做的《七笔勾》,就形象的描述了陕北这一区域的社会生活景况。而王山平所在的清涧县王家塔村,艺术的魅力确实无法感染整天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但王山平却是个例外。

\

  1972年,王山平开始上学,但他对于艺术的性趣远胜于对其它文化知识的追求。课本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拨动他幼小的心弦,艺术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生根发芽。所有课本和作业本的空白处,全是他勾勒乱抹的痕迹。他酷爱美术,但家庭环境限定了他无法走向专业的艺术之路。

  1977年他刚上中学,就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不得不选择退学。陕北孩子退学之后,一般都是帮助父母种地和放羊。千沟万壑、黄绿交错的陕北高原上,似乎没有足够的条件使他的艺术细胞茁壮成长。但对王山平来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悠闲的花鸟、淳朴的民俗,照样能激发他的想象力。从学生变成一个放羊娃,王山平对艺术的渴望从未停止,反而愈发浓烈。他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为纸,以绵延的山峦和无尽的想象为素材,抒写着他的人生。

  1982年,使他从放羊娃到打工仔的转变。因为生计,王山平背起“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帆布包,背井离乡,飘荡四方,走上了打工之路。他一边打工,一边继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慢慢地,他的绘画、石雕、油漆、泥塑、剪纸等技艺得到周边工友的认可,艺术水平也显著提升,这对于王山平来说,是惊喜,也是幸福。

  1989年,王山平与高彩芳结为连理,成家容易立业艰难。如何生存?利用其兴趣爱好!农村家庭的木柜油漆、简单而精美的绘画,既能使他所痴迷的艺术得到发挥,还可养家糊口。于是,陕北每年的农忙之后,黄土高原的乡村道路上,他骑着自行车,从一家赶赴到另外一家。那时,他的才华得到了乡亲们的广泛认可,也为家庭提供了经济收入。与此同时,篆刻石碑,石雕的“业务”也陆续而来。

  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家具、装饰的兴起,他的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和成长,依靠种地和自己的这一点“副业”,已经无法满足和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经过无数个彻夜难眠之后,2004年,王山平和妻子高彩芳决定背井离乡,走出大山,一路北上,再次踏上了打工的道路。

  五湖四海的异乡客,相互结成了朋友。同样对艺术充满兴趣的工友的孩子们,成了王山平的学生,但王山平却分文不取,免费教学。

小小的平房,简陋的黑板和桌凳,变成了孩子们学艺的天堂。王山平的理论水平有限,没有多少专业知识,无法详尽的讲述诸如绘画、雕刻、泥塑、剪纸等艺术创作方面的理论,他就依靠手把手的传授和教学,使好几个孩子走进了理想的大学之门。或许,这就是他对梦想追求,对艺术追求所创造的另外一种价值意义吧。
\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晃40多年过去了,王山平虽然没有因艺术创作而名扬千里,飞黄腾达。但他的成绩,得到了清涧县委宣传部的肯定和赞赏。20016年冬的一天,他受清涧县委宣传部之邀,接受了县电视台的采访。这对于王山平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因为在主管外宣的部长房子里,就我们两人,我当时问,您在业余搞了几十年绘画雕刻,接受完县电视台的采访,您心里这会儿是什么样的感觉?有成就感吗?

  王山平笑了笑,憨憨地说:这感觉,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感知享受了。不过这会儿,我想,我以后将要更加努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王山平信心满满。

  一个农民画家,能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其精神就值得我们去赞扬和肯定。也许,世俗意义的成功与他无缘,但追梦过程中的乐趣,只有他一个人能够体验。

  问他属国画的何门何派?王山平憨厚一笑答曰,“没门没派,见啥学啥”。可见,他的画一开始就不分山水、人物、花鸟,而是三者并举。那么,他的雕刻、剪纸、泥塑,又是何种风格?是否又以陕北的风物观察为原色?王山平点头称是。

  我们已经是2年的朋友了,作为见过一面的朋友,王山平偶而会电话和我联系一下,相互问个好。不过,我是从来不忘对他的鼓励,因为他的画。他送我的那幅上山虎,早已被朋友盗走了!近日,王山平又让在西安工作的儿子,为我送来他在葫芦上的洛铁画,才迫使我不得不为他写点东西。

\

  陕北的民俗,是淳朴的,是纯粹的,是原始的。陕北人民的生活,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很多诸如王山平这样的民间艺术家的别样记录。他在小小的葫芦上面,用电烙铁烫出的窑洞、耕牛、花鸟、人物等,这是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的完美组合,是四十多年对梦想的执着专一,精雕细琢,一步一个台阶,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所培植的“工匠精神”的展现。

\

  欣赏王山平的作品,专业的绘画功底或许不够深厚,但画中蕴藏的悟性、灵感都一览无余。他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作品的细节和颜色的运用,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

  从王山平的身上,可以看到陕北人与自然抗争的那种吃苦耐劳、不卑不亢、执着向上的精神,40余年对梦想的守候,耐心、专注、敬业,就是对陕北人骨子里的那种韧劲的最好诠释。王山平身上的这种“工匠精神”,既能体现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召唤!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