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制度,做好顶层设计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自觉把服务社会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2012年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先后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二十余项文件规定,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评比和新上岗研究生导师培训,正式推出《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学校研究生质量保障更加有力;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组织召开研究生思政工作专题会议,制定《陕西师范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认真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继续修订和做好学术型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立德树人,构建研究生“大思政”新格局
——2012年学校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基层培养单位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力量更加充实;
——相继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细则》《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工作职责》等系列文件,大力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扎实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思政教育宣传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示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提高思政育人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深入开展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创新活动,开展研究生综合表彰大会、研究生学风建设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不断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品位,彰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学生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指导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社团组织,开设研究生骨干培训班,提高研究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加强指导服务,为研究生搭建大众化的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引导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将专业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品行并重,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
推进招生改革,提高生源质量
——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积极试行综合评价录取新模式。以需求和能力为导向,实行招生指标分配动态管理,不断激发各培养单位招生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实施“1023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等专项计划,加强学科交叉和优势特色的彰显;不断加强“优秀生源直通车”制度及本、硕、博连读工作力度,全方位拓宽研究生生源渠道;实施研究生生源优化计划,合作建设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设立优秀生源奖学金,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有效通道。
创新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建设省级、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行多元化交叉学科培养方案,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搭建“学术研究型创新平台”、“应用研究型创新平台”等载体,探索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并存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新途径;注重内涵发展,推进分类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打好培养模式改革组合拳,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筹资,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2012年以来,共有94名研究生参加了12个多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项目,获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人数共计67人,共资助78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启动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授课,举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论坛,举办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模拟大赛,努力拓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为研究生创造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环境,不断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加强环节监控,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制定《陕西师范大学防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审、抽检管理规定》等文件,加强学位论文答辩前学术不端检测和授予学位后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全面实行学位论文全盲审,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开展科学道德宣讲与学风建设活动,全方位提高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个人的学术诚信和质量意识;重视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严肃处理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树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杆,确立学术不端的高压线。
——制订和完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改变原有的研究生导师评定办法,促进导师“身份制”向“岗位制”转变,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强化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职责,加大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发言权;加强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与岗位管理,导师队伍质量和指导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推进“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培育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6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2篇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近五年来,研究生参与教师理工科、人文社科课题项目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显著增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研究生在学校科学研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推进试点,深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加强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着力建立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深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依托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建成远程网络课程77门,完成精品示范课资源240例,为教育硕士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开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实训课程,利用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创建教育硕士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模式,实施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
——加强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在新疆,广东和陕西等地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79个,联合西安文理学院、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等地方院校建立培养示范工作站和示范基地7个,成立西部协同中心并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授课专家团。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