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中职生跑出人生“加速度”
——聚焦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教育之路
一项创新的发端多是出于创新者的价值关切。
对于身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这片创新热土中心的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如何培养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是他们的关切;如何传承顺德人“创新”特质,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职业价值取向,跑出人生“加速度”,更是他们的关切。
诸多的关切不断激荡着学校的教育创新动力——
学校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围绕课题“崇尚科学精神,注重科技制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2007年,学校再次承担起国家课题“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4年潜心研究,形成了以“知识产权教育”为基石,由“三平台、四机制、五位一体课程、四维网状教育模式”共同构建的“3454”中职创新教育体系。
学校积极携手政行企搭建了“知识、展示、转化”三大平台,将育人资源整合运用。通过“知识平台”,学校联合知识产权协会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共建创客中心,培育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展示平台”,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展、科技节、双创博览会,多方位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通过“转化平台”,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申请国家专利,并与创业工场、新道科技等企业联合物化创新作品、转化发明成果。
学校还不断深挖内涵,打造出“创新教育四机制”疏通育人路径,其中,“内驱机制”以专利申请为强推手,完善奖励措施,提升学生创新的动力;“融合机制”以培养创新习惯为关键点,将创新活动融入课堂活动,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学,创新意识融入创业过程,形成学生的创新习惯;“活动机制”以各类创新竞赛为助推器,通过学生“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成”,让创新活动常态化,创新竞赛多元化,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管理机制”则通过完善制度、设置专职创新部、提升师资素养、提供经费保障,促进创新教育科学高效运转。
与此同时,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了知识必修课、创意制作课、社团活动课、专家引领课、竞赛强化课“五位一体”的创新课程体系,并配合使用自编校本教材《发明就在身边》《知识财富》《科普苑》等,全方位培育学生爱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创新构建了四维网状教育模式。学校牵头成立了顺德职校创新教育联盟,以创新社团为点,骨干专业为线,学校为面,与各大联盟职校结成了一张创新人才培育之网。
在“3454”创新教育体系的引领下,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制作创新作品,申请国家专利,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通过传承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利用各种创新发明大赛平台,打造中职学校创新明星,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在创新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就业方向与创业方向;借助行企力量推广学生专利成果,通过媒体宣传学生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新改变世界”的魅力,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教育特色。
如今,成果实施成效显著,近年在校学生获国家专利证书97项(累计获专利共114项),参加创新大赛获全国、省、市、区奖励983项;梁嘉慧、罗汉文等65名毕业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企业;李辉、臧敏、韩亚兰等教师成为创新发明名师;学校先后获全国创新型学校、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全国首批试点中仅有的一所职业类学校)”等称号。成果经验还向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等广东省内外40余所学校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员多次到学校进行调研,高度赞赏学校创新教育成果。中央电视台及各大主流媒体更是多次报道学校创新教育情况,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臧 敏)
实习编辑:刘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