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让阅读课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

日期:2018-03-09 20:35:41        来源:杨晓蓉小语工作室    浏览量:

  这似乎是一个很拗口的题目,但也的确是我在很多次听完阅读课教学后特别想说的一句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改革,也历来最多——接下来,本来应该说“因为力度最大,所以收效最明显”,但不是,阅读教学改革,看起来好像力度很大,动静不小,其实改革的程度并不大。看看当下的阅读教学,其实和过去二十年、三十年的变化不大,很大程度上只是变了皮毛而已。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就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如今,“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多,效果却最差”“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些指责还在继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

  纵观众多的语文课堂,我认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还是两个老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教学目标。大多教师从理论上来说,明白该教什么,但在实施教学中,就又忘了该教什么,“教课文”现象依然严重;“怎么教”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课改这么多年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理念大家都懂,也非常认可,但是,知易行难,很多老师到了课堂上又总是不放心,怕学生理解得不透,所以就讲得过多,抓得过细,把本该是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课堂变成了“讲堂”。

  ——这的确是两个老问题。想要得到解决,不但认识要清楚,教学的过程和结构也必须变。

  1、“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而并非我的话。这里,我想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这“例子”,是教学的凭借而非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话:“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这两句话对应起来看,意思就更加明白了。“文选型”是我国语文教材编撰的主要模式。每一本语文书,都是以一篇篇选文(课文)为主组成的。培养学生诸如“阅读的习惯、欣赏文学的能力、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是教学的任务,而一篇篇的课文,其实只是用来练完成这些任务的凭借,或者说是载体。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选文,挖掘选文所承载的教学内容,然后以这例子为“练材”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用课文教语文”。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把课文本身当成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大多时间花费在讲课文内容上(最令人担忧的是,大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经常看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完成后,老师让学生说说学习的收获,学生张口就是“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明白了什么道理”“被XX人的什么品质所感动”等等,而至于练习了哪种学习方法,领略了怎样的文字魅力则很少涉及。这样就课文教课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会提高?

  (二)凭借这些“例子”,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干什么。

  针对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根据以上的总要求,凭借“例子”引导学生干什么就比较清楚了:

  1.以“例子”为练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台湾的赵镜中先生倡导阅读课要“教阅读”,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前我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乐观,理解没有深度,缺少独特见解。叶圣陶说过“学生眼前要阅读……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育的肩膀上。”是的,阅读课第一要务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他们练就“这种技术”,为他们一辈子的阅读服务。

  2.汲“例子”中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什么?华中师大教授雷实指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这里提到了三个关键词语:“语文能力、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吸收,当然是吸收有用的,营养的东西,阅读教材中什么是有营养的东西呢?“人家的经验”和“人家的心情”。王崧舟的回答则更形象:“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这里的“意”、“言”,就是要吸收的营养。

  很清楚了,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这个“例子”中汲取两方面的营养:①精神方面,人文性的营养,即“得意”;②语言营养,即“得言”。二者必须并重。

  3.借“例子”激兴趣,引导拓展阅读。

  这里的所说的“激兴趣”不只指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还要以课文为契机,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引发到课外,指导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2、让阅读课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

\\

  阅读课,顾名思义,应该是学生阅读的课。基于这样的理解,以及当前阅读教学中“以讲代读”现象仍较为突出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回归性阅读”的教学思路。其核心理念是:还课堂给学生,让阅读课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

  1.“回归性阅读”教学的涵义

  指教学要回归“阅读课”的本意,让阅读课成为学生阅读的课,而不是教师“讲解、分析、告诉”的课。教学中要突现以下四个“回归”:

  (1)时间的回归:课堂时间是学生用来阅读、思考、发表见解的,不能被教师过多的讲解占用;

  (2)学生角色的回归:要做的事情,是阅读、思考、交流、表达,不是当“听众”;

  (3)教师角色的回归: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讲;

  (4)方法的回归: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和牵引,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体味阅读的滋味,练就阅读能力,感受语言魅力,获得情感体验。

\\

  2.“回归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阅读课是学生读书的课。对于一篇课文,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几个轮次的读书:

  第一轮次,初读(也可叫预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直到读通顺。本环节主要训练学生认读的能力。

  第二轮次,再读(也可叫深读或精读)。给学生一个“诱饵”,引发其兴趣,让他们再次进入课文进行深入阅读,读懂内容,领会思想,读出感情。本环节主要训练学生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所以,对于难读、难理解的句子,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多议一议,不要急于用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

  第三轮次,赏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来”回顾全文,对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重点品读,并积累下来。本环节重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并形成语言积淀。“幼学如漆”,儿童时代是积攒语言的最佳时间,而小学阶段的课文生涩难懂的很少,因此,要尽可能多的留出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完成积累。

  第四轮次,延读。以本课为契机,推荐读物,引导继续阅读,将阅读拓展到课外。

  “回归性阅读”的特点是整节课以学生的读书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以上只是一种基本思路,不是固定的模式,所以不可固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设计。我们还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学的“变式”:

  (1)“阅读论坛”式。

  基本流程:①阅读课文;②围绕话题自由发表见解(话题涉及内容、语言形式两方面)。

  (2)“对比阅读”式。

  基本流程:①对比阅读两篇以上的相关文章;②交流在对比阅读中的领悟和发现(以内容、语言形式两方面为主)。

  (3)“朗诵表演”式。

  基本流程:①初读;②朗诵练习;③朗诵表演。

  3、做好延伸阅读的几点建议

\\\

  1.用多元的视角推荐读物

  从内容上看,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位作者所写,反映同一时代风貌的作品……都可以推荐;而读物的形式也要尽量丰富一些,除经典的作品外,像绘本阅读、诗歌阅读、桥梁书阅读等这些我们以前可能较少关注的读物,也要多引荐给孩子们。多元的读物除更容易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外,还能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2.精心设计推荐方式

  孩子读书,往往靠的是兴趣,所以,要能够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把阅读继续进行到课外,我们得认真设计才行。如学完《迟到》一课后,用影片《城南旧事》中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把小说《城南旧事》推荐给他们。总之,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继续阅读的积极性。否则,即使布置了,孩子也未必会去读。

   3.抓好延伸阅读的落实

  推荐了读物,学生读了吗,读得怎么样?一定要有落实。一是压缩课文的学习时间,努力做到课外读物课内读,读后即进行交流;二是读后要安排专门的汇报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谈感受、墙报展示等等。

  深圳有位教研员叫程少堂,说过这样一段话:“极少数语文教师在败坏语文教学,败坏经典作家作品的声誉,比如,没有学莎士比亚之前,学生多少已经知道莎士比亚的伟大,但是有的语文老师一讲莎士比亚,学生就看不起莎士比亚了,觉得他不过如此。”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老师絮絮叨叨的讲解,的确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在教师絮絮叨叨的讲解中,学生自然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我们坚持一个观点:阅读课是学生阅读的课。教师的角色是激发者、组织者,任务是做好激发、引导、帮助和点拨,教师要尽可能少讲一些,多留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语文能力、人格素养的双提升。
 

责任编辑:张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