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院士风采|知难而进勇攀登

日期:2018-01-23 11:06:04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量:

 

 

  自力更生,无险不可攀。  ——邢球痕

  邢球痕是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

  1953年邢球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录取,师从航天元勋任新民,成为固体火箭武器专业的第一期学员,这是邢球痕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把忠于人民忠于党、献身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

  1958年毕业后,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邢球痕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指出,我国要掌握火箭的最新技术。同年同月,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应运而生,刚毕业的邢球痕勇挑重担,成为项目组组长。

  在研制过程中,他将复合推进剂、内孔装药设计、喷管设计等技术应用于直径300毫米到1000毫米以上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采用复合推进剂、具有内孔燃烧新型装药设计的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他参与研制了用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用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返回变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他主持研制的某一型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于1966年试车成功,其性能达到美国北极星导弹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水平,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展史上的一项突破。

  在我国研制第一代潜地战略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邢球痕运用优化设计方法找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压强与比冲之间的最佳设计点,选定了各部位材料,制订了动态密封方案,确定了轴承结构形式,解决了固体导弹的推力矢量可控等十余项重大技术问题,圆满完成了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1982年10月,渤海海域碧波万顷、风平浪静,试验潜艇驶入预定海域,下潜待命。随着指挥所发射指令的下达,潜地导弹像一条白色的蛟龙钻出海面,尾部骤然喷出一团橘红色的火焰,裹着巨大的水柱,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的试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因为在这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邢球痕代表航天四院全体研制工作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初,邢球痕提出研制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想。第一级、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分别采用D406高强度钢壳体和纤维缠绕壳体、丁羟推进剂、翼柱型装药、柔性全轴摆动喷管等新技术。邢球痕带领团队不断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信,贺信中指出:“这表明我国战略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又取得了可喜的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战略武器研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该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第二代战略洲际导弹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三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邢球痕参与解决了燃烧室界面粘接系列关键技术,主持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各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和技术把关,确保导弹首次飞行圆满成功,该型号导弹已定型装备部队。为努力开拓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应用范围,邢球痕决定自筹资金研制某型号导弹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目前该产品已装备部队。

  1997年,邢球痕组建了天风科技转化中心,继续为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跨越发展而奋斗。为了增强导弹的突防能力,将我国空地导弹射程提高到中远程水平,他聚精会神地研究空射导弹与地地导弹的三维优势和空中多级固体运载火箭的优越性,写出研究报告。他提出机载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想,写出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

  如今,邢球痕院士作为航天四院的高级技术顾问,仍然活跃在各种学术会议、技术咨询、调研考察活动中。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有一个强军梦: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性价比极高的全新装备。为了圆梦,邢球痕依然奋斗不息!本报记者 郭妍

责任编辑:张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