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统筹谋划 - 资讯 - 新西部教育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统筹谋划

日期:2017-11-08 10:11:38            浏览量:

        王晓燕

  ■聚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专家评论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个人自主发展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教育必须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时期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2001年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经过十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但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协同推进还不够,课程教材的系统性、课程目标的有机衔接还不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教育部教材局日前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文件,需要我们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站在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高度,深入领会文件的内涵要义,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别要注意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

  统筹各学段

  在《指导纲要》规定的实践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的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适切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指导纲要》中不仅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具体目标,而且提出了“连续性”的原则,就是强调“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这就要求学校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处理好学段之间、学年之间、学期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统筹各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统筹各学科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再组织、再整合,避免仅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活动设计。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遵循“整合性”原则,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强化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对活动主题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国家、与自我的内在联系。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筹各环节

  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特别是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目标,贯彻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落实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过程属性,其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此要将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全过程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不同学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各环节中,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

  统筹各种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为此,就要求学校统筹使用各种资源,包括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例如,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既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综合实践基地,也包括校外大型公共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矿企业、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等。学生在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资源环境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在多元的价值体认中,形成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强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为学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统筹师资配置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人力保障。学校要统筹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的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建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和日常教研制度,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在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方面,各地和学校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考核要求与办法,科学合理计算教师工作量。

  总之,加强实践教育,在中小学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具体细化。《指导纲要》为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基本遵循,使课程实施有据可依、有标可循。我们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上五个方面的统筹谋划,方可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确立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作者:王晓燕,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