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沟纪事:茨沟的年味儿 - 资讯 - 新西部教育网

茨沟纪事:茨沟的年味儿

日期:2017-02-03 17:31:32        来源:西安商网    浏览量:

\

  我的家乡茨沟,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汉江支流乾佑河中游。

\

  地形特征山高沟深、沟壑纵横、山河相间,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唐代诗人贾岛到镇安时曾经这样描述:“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当地歌谣曰:“看天一条线,看地空中悬,对面能讲话,相逢走半天。”诗歌虽有夸张,但生动地描写出了理峦叠嶂,沟谷纵模的景象。

  茨沟就是秦岭怀抱里这样平凡的一条沟壑,一条缓缓的无名小河时刻的陪伴在她。即便自然条件很艰苦,但当地民谣又曰:“山是万宝山,水是龙泉水,树是摇钱树,草是灵芝草”,充分体现山民敬畏家乡的一草一木,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勤劳善良、独立自强、积极开拓的精神风貌。

\

  茨沟基本为本地土著人、迁徙的南方下河人组成。由于北临秦、南倚楚,自古为长安南下安康、巴蜀的重要要塞,因此文化厚重,既有雄秦之粗犷,又有楚湘之灵秀,民风古朴、婉婉有仪、人情淳厚,故有“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美誉。

\

  我到西安上大学、工作、成家,细细算起来至今已经19年了,特别是2006年时把父母接来居住后,过年一直在西安。每到春节时,还是父母、妹妹、弟弟一大家子人一起过,父母仍然按照茨沟的菜系做的席面,味道一样的可口,但他们可就是老感到心里不踏实,缺少一些东西,但又说不清楚,我们也深刻感觉到。仔细想来,城里虽然比茨沟物质丰富、五彩缤纷些,就是缺少茨沟年的热闹、淳朴、乡土味,而且越来越重。每一个从农村到城里的人,无论天南地北,海内海外,我相信,内心最深处都有一个乡土情怀,毕竟那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她孕育了你的生命、抚育你长大。那山那水、那草那木,那人那情,在记忆中都那样的熟悉,都已经深入了骨髓,连呼吸都有它们的味道,过年更是如此。

  茨沟的年味儿应该从夏季说起。酿酒,是茨沟千百年来传承的技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绝技,它检验着一个山民农耕水平的主要标准。

  大暑刚过,父亲开始做酒曲。我和弟弟先去水洞子、王福友门前、上河平河床上割樛子、去庙沟、阴坡平或高家庄坎㡳割黄蒿草。准备好麦麸、门板、曲匣子,就进入做酒曲程序:用樛子揪水作为汤料拌麦麸,母亲将和好的麦麸面团放至支在堂屋的门板上的曲匣子里,父亲赤脚在上面使劲踩压,双手背到背后,不停的转圈圈,我大些后我就代替父亲,也学他的样子双手背到背后,也不停的转圈圈,显示我得像父亲一样很沉稳、老练。曲子成形后,一块块码在堂屋拐角的大木杠里,用黄蒿、废旧床被一层层捂实,强迫发汗、发酵。这是酿酒的前奏,也是最为关键一步。

  白露时,外婆、母亲将菜园子的疙瘩白、辣椒、葱等全部收回清洗、切碎,摆在道场里,满院子飘来菜香。此时,房前路上,贩卖瓨类(音xiang,大型盛物瓷器)的山外贩子挑着担子气喘吁吁拉着长长的声音:“瓨来---,瓨来---”,他们准确的掌握我们的生活规律,像猪圈旁的老柿子树上的柿子一样,每年白露时准时开始红了、软了,就可以摘下来食用。外婆腌菜时顺便腌一些生柿子、整辣椒或者奢侈一点放几个鸡蛋。同时,母亲将洋芋、红薯、红白萝卜等按品类入窖,窖上铺上包谷杆保温;挂柿花子,晾晒干洋芋片、红薯干,豆角干、萝卜干等等也必不可少;黄豆是百豆之王,除了大家所常见豆腐、豆腐皮、豆腐乳外,把黄豆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制作菜豆腐、臭豆腐、烂豆渣、豆豉等等。这些事情妥当后,将是入冬到春节、春耕时一家人有了保障,吃菜问题解决了,外婆、母亲心中就不慌了。

  寒露至霜降后,根据多年打猪草的丰富经验,我和妹妹、弟弟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开始为牲畜准备过冬的食物---捡糠。

  庙沟、外排、大小程家沟、大小槽、红单子、白土槽、椿树沟、徐家屋背后等离家较近的角角落落我们翻过遍,用挎篮、背篓,外加蛇皮袋子。和伙伴们先是划分捡糠片区后,就聚集在一起模仿道士做法场念经尽情玩耍,日头不高了,赶紧捡糠,每次都完不成任务,天麻麻黑时悄悄的回去,当时能躲过父母,但妹妹事后将把我们事前编好的多种谎话原原本本的给父母告密,将是一阵阵责骂。

  霜降后,阳坡平、老坟园种植的甘蔗熟了,水分正至饱满。父亲、母亲及邻居们换工将甘蔗收回摆在道场里,用木锤锤扁、用铡刀将甘蔗铡成寸长后,将事先石磨磨细的酒曲的洒在上面并均匀搅拌。毕了,封存到酒窖中进行发酵一个月至40天后进入非常期待春节前的调酒出酒环节。

\

  立冬前后,也是农忙基本结束。天纷纷亮,父亲带着我和弟弟,拿上干粮和水,去庙沟脑自己的派山里槐树牌砍柴(本次砍柴要够一年的量),我们挑一些已经成年但又无料当用途的树木砍伐。各家在自觉的在各自领域砍伐,整个庙沟山谷里传来此起彼伏有规律的砍伐声和回声,惊动黄羊、麂子、野猪等动物在林中呼啸而去,锦鸡、班头鸟、乌鸦等在枝头乱飞乱叫。这是一个阶段的劳作,需要运回码在门前柴码子上才算结束。由于庙沟放材通道只有一个,前些年出过放柴时致人死亡严重事件,因此,但凡在庙沟砍柴户,已经自觉形成规矩:大家岔开各自时间,相互换工放柴运柴。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

  有木柴还不够,还要为过年时招待客人餐桌地下暖暖和和,又没烟熏,要讲究生活品质,就应考虑木炭问题。最耐烧的叫银炭,三个银炭架在一起一夜都烧不尽。它是用一种比较稀缺的生长速度极慢的铁匠树烧制,顾名思义,铁匠树和铁一样坚硬。码材完成后,父亲和我背着背篓要去桐杨沟脑烧炭匠陈永万处背炭,由于没有钱支付,就用麦子交换,好在陈永万春节磨面时也要去离我们茨沟十几里以外通电的地方,需路过桐杨沟口,因此,我们就按交换的标准直接把麦子寄存在桐杨沟口白家。

  这一时段,母亲和其他家庭妇女、姑娘一样,很忙碌。她们肩上还有一个必须完成的重任:做鞋(千层底)。一家老老少少,过年时都要穿上新布鞋。早早粘鞋样、准备铺层、购买东造绒,依靠麻绳、长头针、顶针、夹线钳等一针一线的纳鞋。多少次夜里,都睡了几觉醒来,母亲仍然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农闲时,她料理厨房停当、喂好牲畜家禽后,约上周围妇女、姑娘,带上鞋娄,去阳坡山纳鞋晒太阳聊家常,在我的记忆中,这也是她们一年里比较惬意的时刻。特别是说到哪位待嫁的姑娘给对象家老老少少及主要亲戚要一一做多少双鞋?婆家人考验你的茶饭没?说到哪位还未找到对象的姑娘准备给那个钟意的男人做鞋,姑娘脸红不好意思。阳坡山上时时传来一阵阵格格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

  熬糖、扯糖、掺糖也是春节前的必备课程。提前长好麦芽做引子,用石磨磨细包谷、材火先大后小再微火熬煮足足三十六小时后,蒸发水分成糖。小时候,最爱喝的是糖稀,外婆每次熬糖出锅前,先舀几碗给我和妹妹、弟弟,实在是又鲜又甜。

  小、大雪时令,村里压轴大戏酿酒开始了,各家各户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搭灶酿酒。父亲母亲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熟练又小心翼翼开始每一步骤:搭底锅、铺竹笆、架酒蒸子、上酒糟、架酒溜子、起大火、上天锅,给天锅注水。大家屏着呼吸静静等候头子酒的到来。头子酒终于来了,父亲用酒盅接起很郑重的泼向火塘里,念念有词:“好酒--好酒--”。下面大家一一品尝,并带欣赏的口吻说:“郭老师,哎你今年把酒做成了!”(父亲曾经做过十来年民办教师,后因为弟弟超生被开除了,因此大家仍以老师称谓)。父亲脸上洋溢着喜悦得憨笑,谦逊的回复到:“一般一般,比你家的还是错一截子!”路过的村人父亲赶紧招呼:“过来尝尝我这哈不懒酒。”村人喝酒时做出把脸挤到一起眼镜都看不见的样子、停顿片刻,深咂嘴一下,大声说到:“好酒好酒!”父亲此刻很有满足感。

  我和媳妇儿上大学恋爱时,她第一次去我家也是腊月初,当时回村里大家都很喜庆,为我找到这样一个新潮女朋友感到高兴(结婚都是要经过传统的三媒六娶,女方不会独自到男方家里来)。村里不讲究回头率,讲究围观,都说鑫娃子把媳妇直接带回来了。经过舅家时,他们正在酿酒,也是头子酒。舅和表哥喊我们去喝酒,她喝了一杯,舅问咋像?媳妇儿说我有点晕,果真晕了。

  时至腊月,年关已至。村里开始了另一场重要活动;杀猪。由于杀猪过于血腥,老人要求小孩未满十二岁不能目睹现场,否则,长大后会满脸猪血红。场面我不多说。但是,关于杀猪的礼仪邀请描述一下。杀猪前,会根据别人的杀猪日期而定日期,因为茨沟只有一名杀猪匠。定下日期后三天前,父亲会上门一一邀请四周邻里好友,并谦逊的说:“麻烦您及家人耽误一下功夫受一下冻,外后天我把我那个小几几子摆弄一下。”对方一定说:“郭老师客气,一定到一定到。”

\

  其实,茨沟已约定俗成,杀猪已是过年的前奏,等于大家一场聚会,“耽误功夫”就是聚会邀请。比如我家,一般好些时候过年杀两头猪,杀猪当天就要坐6-8席,相当于把一头猪的一半吃掉。

\

  为了确保一年能吃上肉和吃上油,杀完猪后,随即进行腌肉、熏肉,炼油等。

\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茨沟位于秦岭以南,属于长江水系,但小年习俗倚着北方。这一天最为重要一个事情是送老灶爷上天。母亲烙12个小点心,烙之前,用洗干净的梳子在表层梳些纹路,再做一桌子菜,父亲煨一壶酒。一切准备停当后,父亲撕下旧老灶爷画像,贴上新画像。画像上颚为“福、禄、寿、禧”,下方为其夫妇等家庭成员及公鸡一只、狗一条。最下方中心位置书“五谷丰登”。画像配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凡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父亲上一炷香,烧一道表,并虔诚的作揖祷告念念有词,最后,父亲带领我们全家给灶师爷磕头。我们姊妹三人早已垂涎那些小点心,当香烛烧到一小半的时候,母亲说好了,你们能吃了,吃了能免灾。弟弟眼疾手快,抢先一步抓走几个点心,就一溜烟先去吃了。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了一些历史书,对老灶爷为什么是蒙古服饰及其来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汉人地位是最底下的。一个村的汉人由一户蒙古人管理,它有很多特权可以任意杀死汉人抢夺汉人财物,新娘要让他睡3天,所以也就有了把头胎孩子摔死的习俗,名“摔头胎”,且村里唯一的菜刀也要放到他家,谁家做饭去他家要,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人们都叫这家蒙古人为灶爷。每到新年,这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到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会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里,谓之“祭灶”。如果你有机会到秦岭农村看到“老灶爷”和“老灶奶”的图象,你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服饰。

\

  腊月二十六前,父亲将猪圈的猪粪铲出,为来年开春春种准备,农村俗称“出粪”。

\

\

  腊月二十七、八,写对联(茨沟称对子)。父亲做过十来年民办教师,在村里算是文化人,因此四周邻舍的对联都有父亲来写。他们早早拿着红纸来我家,家里家外热热闹闹的,父亲是绝对的核心。我和弟弟非常自豪,老是在父亲身边打下手。

\

\

  腊月三十(月小为二十九日)年末岁终,是最忙碌一天。

\

  父亲带我们贴春联(茨沟称对子)、贴门画、挂灯笼,满院子红红火火,一番新气象。

\

  堂屋香火上贴上“天地君亲师位”,横批“福禄呈祥”;大门对联:上联“爆竹声声除旧岁”,下联“梅花点点报新春”,横批“春到人间”;大门门画:两位门神“秦琼、敬德”,手持宝剑和钢鞭,怒争目圆,威风凛凛;大门灯笼:四方木制自制灯笼,贴上灯笼画,梅花喜鹊、莲花鸳鸯等等画面; 院里石砌墙上张贴:“春回大地”;猪圈墙上张贴“六畜兴旺”;笼墙上张贴“鸡鸭成群”。

\

  未了,兵分几路:一路母亲和姥姥在家准备团年饭(年夜饭),一路父亲带我和弟弟妹妹去给祖先上坟。由于祖先坟场在不同山谷,我们要早早动身。到每一处,父亲清理周围干树枝树叶,防止引发火灾。首先齐齐跪下,父亲点一支蜡烛,放在坟洞里,并拿一页火纸遮挡;其次点三支香插在坟洞前;再在坟前洋瓷盆里点燃火纸,父亲边烧边给祖先说话,祈祷祖先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庄稼丰收、娃学习进步等等。左后磕头、放炮。等待火息后给祖先打招呼离去。

  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基本天色已暗。姥姥已将一盆银炭大火生好,屋里很是暖和。正所谓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父亲赶紧给堂屋香火、老灶爷、大门等地方神明上三炷香。母亲已将年夜凉菜做好,正在炒热菜。母亲嘱咐父亲赶紧煨酒。父亲拿着老铜壶到最里间那个罐子里到了一整壶头子酒煨在银炭火边上。

  待茨沟所有菜系均已上桌,酒盅碗筷百分停当,母亲就让将堂屋大门打开,扯着嗓子喊道:“老先人们,你们回来吃年夜饭---”,随即父亲将热酒一一倒上一点点,一共三遍。姥姥、母亲念念有词,有时还会哭了,嘱咐各位老先人吃好喝好。随后,给老先人烧火纸、磕头。完毕后,全家人送老先人走,并放鞭炮,关门。

  下面就是团年、守岁。由于未通电,饭毕后,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听姥姥讲旧社会的故事,母亲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大年初一:出天星。

  大年初二:去舅家、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三至初五:朋友邻里拜年。

  大年初六:屋背后土坎子上的野桃花开始开了。

  大年初七:根据老黄历,逢人,破天动工。对于我来讲,动工的对象就是猪粪,”打粪、背粪”开始。

  大年初十左右,父亲母亲背着麦子或黄豆带着我们去海拔再高一点(茨沟称高山头)的地方换洋芋种。大年十五过后,万象更新,新的一轮春耕开始。

  在我的记忆中,茨沟的年味儿香浓、热闹、纯粹;茨沟的那人那事淳朴、善良、真挚。许多许多的点点滴滴无法能用语言表达出,但已铭刻在我的心上。利用春节空隙写点文字,希望我的下一代长大后清楚他们父辈们从何处来,不敢忘本。

  来源:西安商网 (郭鑫 2017年1月29日深夜于西安)


 

责任编辑:刘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