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级最美乡村教师:坚守40载仍未转正

日期:2016-06-01 17:21:52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浏览量: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 (通讯员 常瑞) 她是一名小学老师,从教40年,默默坚守在黄土高原的大山中教书育人,虽获奖无数,但却始终没能获得国家编制,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她还是一个农民,春种秋收,每日劳作,为的是一口温饱,求的是不畏饥寒,家中虽不富裕,但也幸福美满。

  她年近六旬,依旧恋着三尺讲台,操心农村教育,为农村娃娃的教学奔波,却没想过退休后如何养老。

  她叫常少芳,是陕西省横山县石湾镇的一名民办教师,19岁开始教书,现如今已59岁,风风雨雨40年的教学生涯让原本平凡的她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镇里认识她的人都亲切的叫她“常老师”。

  第一次见到常少芳的时候,她正在上课,嘹亮的读书声充满了整个教室,然而偌大的教室只有六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生字。

  1977年,19岁的常少芳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这一教就是40年。做为当时全校唯一的一个女老师,她并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由于当时还处于公社化,每天7个工分,一个月5块钱工资,就是她全部的收入。

  伴随着当年的11孔土窑洞以及朗朗的读书声,常少芳从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

  一场变动中断了教师生涯 工作与儿女的选择让她的教育生涯有了空白

  1982年的时候,刚结婚的常少芳作为大队里稀缺的高中毕业生来到了婆家附近的石湾镇大水沟村小学任教,也正是这段时间里她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对于一个女人来讲,这本是一个虽然辛苦却幸福美满的阶段,可惜突如其来的学校变动却让常少芳失了业,也正是这个变动让她后悔了半生。

  原来,在1986年的时候,大队进行了分割,划分为两个村。此时,常少芳的女儿诞生了,坐完月子的她面对大队分离的现实情况,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她只能到所属的姜清滩大队教学。“可是当时姜清滩小学并不缺老师,由于没有地方去我就失业了,那时候女儿刚出生,学校也没有产假、休假,我就选择了在家照顾孩子。”让常少芳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两年教学生涯的空白让她失去了成为真正人民教师的资格。

  在等待两年多的时间后,常少芳所在的姜清滩大队小学终于有了空缺。经过考试,她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再次踏进了她梦寐以求的教室,也正是在这里常少芳度过了自己一生最幸福、最艰难也最平静、最漫长的教学生涯。

  每天放学常少芳都会和其他老师给学生点完名字后看着他们一一离开学校之后才离开,以前学生太多数不过来,现在看一眼就知道。

  每天早上6点半从家出发,骑着一辆没有前刹的自行车行走20分钟到达学校,直到下午5点再骑着车子回家。

  20年的积累铸就职业生涯的荣耀 一心为教 全心为学

  从1988年至2009年在姜清滩大队小学教学的20多年里,常少芳不断钻研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在石湾镇乃至周边地区开始小有名气,到后来一提起数学教师常少芳,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能竖起大拇指,也正是这期间,她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成为党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应该把自己的所学所知,认真负责的分享给每个学生,为人师表就不能误人子弟。”

  在这段时间里,她几乎教遍了小学所有的课程。大山阻挡了农村娃的视野,更没有如今的互联网可以查询信息资料,常少芳经常利用进城办事的时间,自掏腰包购买大量的课外书供孩子们阅读,扩充课外知识,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离开这片大山走到更广阔的天地。

  19岁她就开始在农村教书,除了中间因为生小女儿而延误了两年外,期间从未间断,可这两年却让她失去了转正的资格。

  300不到的工资坚持20年 埋头工作却换来对子女和老人的亏欠

  作为教师,这20多年对于常少芳来说,或许是她教学生涯中最荣耀的时候,而作为母亲,她却觉得亏欠自己孩子太多。“在姜清滩教学的20多年里,我每月工资只有200多元,即便到2009年的时候也最多只有300元,根本不够花销,家里除了饲养了各种家畜,还要种很多地,丈夫当时是个大车司机,一直在外跑,儿女在家里就只能跟着我上学、放学,三餐不定,小小年纪还要帮忙喂鸡、喂羊、喂猪、喂驴,受了很多苦。”在这里常少芳见证了自己儿女的成长:“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从地里拉一车草喂羊,懵懂的儿子和女儿帮我推车,夕阳下一大两小的身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了。”

  常少芳的娘家虽然翻几座山就到了,路程并不远,但道路难行,加之学校的娃娃多,家庭负担重,她很少有时间回娘家看望爹娘。现在一双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学校学生也变少了,她终于有时间回娘家陪老人过周末,可是她知道,父母终究老了,自己只能尽力弥补。

  在石湾镇的十里八乡说起常老师,几乎人人都知道,对于她的教学水平以及人品都能竖起大拇指,前两年,她的学生送了她一块匾,以感谢她的谆谆教诲,可惜匾太大,家中实在没地方挂,只能放到旧窑洞里。

  40年的坚守换不来一个认可 原来我从来就不是人民教师

  2000年的这一天对于常少芳的打击如雷轰顶,这一年国家给最后一批民办教师转公办,可她却因为早年(1986年)大队分离以及生育女儿间隔了两年,被拒之门外。同时间的老师或好或坏都转成了公办教师,可常少芳却失去这个资格,虽然她依旧在教学,可用她的话来说,就感觉低人一等。对于常少芳来说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这个资格不仅仅是待遇上的改变,更是国家对于自己多年教学生涯的一个肯定。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的生源逐渐开始流失,常少芳所在的学校姜清滩小学被撤并了,并且辞退了所有民办教师,常少芳正是其中之一。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7年间常少芳奔走于石湾镇多个学校之间,除了教学偶尔还要在学校帮厨做饭,高超的教学水平让她并没有完全失业。可在这时,她才终于感受到了做为一个民办教师的悲哀。她自嘲的说:“我今年59岁了,如果再过几年白狼城小学也招不来学生,我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再去哪所学校教书挣钱养老。有时睡到半夜心头一惊,想想自己在讲台上勤勤恳恳一辈子,可是到头来才明白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民教师。”

  看着每天骑车上学校的常少芳,也有乡亲给她出主意,让她到县里找教育部门给个政策。乡邻的好意让常少芳感动不已,她说:“教书这么多年,当年一起教书的老师都成了真正的人民教师了,唯独剩下了我,羡慕妒忌的心肯定有,可我是一个党员,无论如何,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不可误人子弟,只要有人叫我一声常老师就足够了。”

  虽然当着老师,可常少芳还是喂养着各种牲口和家禽,她说:“养着,过年过节就不用在外面买了,而且吃的也放心。”

  忧心农村教育

  见证了农村教育40年的历史,常少芳对眼下的农村教育可谓忧心忡忡。她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农村生源的大量流失,很多农村学校在经历艰难办学的过程后相继被撤并。”据了解,常少芳任教的石湾镇白狼城小学目前有8名老师,26名学生。其中人数最少的四年级只有2个学生,最多的年级也只有6个人。

  “我刚当老师那会,学校条件太过艰苦,很多十多岁的小娃娃每天翻着几个小时的山路来上学,偶尔下个雨打个雷就更害怕了,以前冬天上课就只有早上给烧两斤煤炭,一天冻手冻脚的,学生老师都愁的不行,但依旧每天坚持上课,对比现在的教学环境真的感觉不可思议,可是条件好了,学生却少了。”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放下了手中粉笔的她又熟练的拿起了锄头,陪着家人山上耕地种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受很多人尊重的老师,此时的她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

  看着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常少芳说:“乡村学校由于生源减少而被撤并,邻近学校的撤并又倒逼着许多不愿意离家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供孩子。如此下去,农村学校好老师不愿来,好学校办不下去,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助长了这种恶性循环。如今,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可是,即便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也要教下去,无论如何农村教育不可废!”

  休息的时候,常少芳和她的丈夫时长坐在山上发呆,儿女都已进城,回家越来越少,对于他们来说孤独已是常态。

  其实,常少芳的儿女也早已经进城,女儿更受她的影响同样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几个孙子外孙也都在县城上小学,孩子们经常打电话说想奶奶想外婆,儿女们也希望她能进城帮忙接送孩子上学,可常少芳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三尺讲台和校园里的孩子们。情到深处时她常哽咽着地对孙子说:“在学校好好学习,等放假了就回来看看奶奶,奶奶住不惯城里,离不开农村,这里和你一样大的娃娃也要有老师教哩,奶奶要是走了,就没人给他们上课了。”

  常少芳,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虽教书近40年,可她最大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她说:“我教书这么多年,当年一起教书的老师都成了真正的人民教师了,唯独剩下了我,虽然羡慕的心也有,可无论如何,教书育人不可误人子弟。”

  微评:

  常少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用40年的坚持,阐述了一段教书育人的理念,用40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农村教育史。然而,教育是良心工程,教师是情怀事业。我们要做的,是不能让每一份需要情怀的事业,单靠情怀苦撑。

  乡村教师,我们不能只歌颂坚守。

责任编辑:曹静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