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校职称评聘之困

日期:2016-01-19 11:05:18        来源:浙江教育报    浏览量:

 \


    临近期末,高校原本平静,不料却爆出了两件倍受公众热议的事件:先有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在学院年度会议上遭青年教师扇耳光,后有河南大学副校长亲自给退休讲师颁发副教授聘书。

  打人不对是毋庸置疑的,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教师“斯文扫地”,与院长动起了粗?有信息表明,这与中山大学实行职称评定“非升即走” “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受阻、深感尊严丧失”不无关系。

  与该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受阻的境遇不同,河南大学讲师常萍,在教师生涯中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在其以讲师身份退休后,该校副校长专门为其举行与特聘教授同等规格的聘任仪式,聘任常萍担任副教授。两则事件看似关系不大,却都将高校教师面临的职称评聘之困暴露了出来。

  长期以来,为了评职称,高校教师不得不想尽办法做科研、发表论文。尤其是青年教师们,职称评聘的压力更大,在一些名校,副教授、教授“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不得不进行长期的坚守,应对更为激烈的竞争。

  受职称评聘重科学研究指挥棒的影响,在原本应该以教学为本的高校里,不少教师出现了“偏科”现象。正如2015年年初有高校教师在自白书中所说的那样:“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重科研而轻教学,已成为国内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重要生态。

  必须看到,这种行为的问题已经凸显。一方面,那些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因为科研原因难以获得职称晋升,教学动力不足,还有人因此被埋没;另一方面,科研容易出现虚假和虚高,产量大但学术垃圾随之增加,浪费了不少智力资源。其最终结果是,高校最基本的人才培养职能被弱化,教学质量下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

  高校职称评聘屡屡成为热议并非教育之幸事。稻熟低穗,机制也是如此。唯有合理、公正的职称评聘机制才能让高校人尽其才,也才能抚平社会舆论争议的“疮口”。而这样的评聘机制又得依靠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在理念先行的情况下加强探索与改革实践力度。

  既要厘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各安其位,在教学和科研中求得平衡,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让各种类型的教师都能依靠自己的优势评到职称。此外,还得有合理的教师权益救济制度,避免职称评聘中的暗箱操作和申诉缺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无论是科研做得好还是教学质量高的教师,都能少一点“迟到的认可”。

  归根结底,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大重要职能,但当下二者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协调,关注这两个事件,反映了公众对高校这一基本矛盾得到解决的期许。哪一天,当高校青年教师不再为职称发愁,而且能够醉心教学或科研,尤其是教学上能如常萍老师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舞蹈”,类似的事件也就不至于成为教育奇闻了。

(浙江教育报 文/肖纲领)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