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崇拜是个“坑”

日期:2016-04-01 14:44: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吴非

  《中国青年报》近日载文《清华博士反思:对学历盲目崇拜坑害了很多人》,作者的反思可谓戳中了不少人心中的痛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每年获得博士学位者约五万人,博士培养从零到总数世界第一,只用了三十多年;而每年硕士毕业生将近五十万。可很多博士、硕士毕业生还是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即便如此,每年仍然有大批学生选择读硕、读博。

  为什么要读硕、读博,学生要思考,社会也当有正确认识。追求高学历固然是个人选择,而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现象,都应当有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形成经验和精神财富,其意义则远远不止于教育实力和科研能力的形成。

  每年博士毕业生数量达到五万以上,从数量上看,对博士的所谓“学历崇拜”应当淡化。在一些并不重要的岗位,聚集着过多的博士,实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教育的浪费。一些用人单位用博士装点“门面”而不是用其所长;在一些科研单位,由于僧多粥少,有的博士连基本的科研任务也争取不到,几年之后泯然众人。

  这位清华博士在文中提到,有单位权衡“要看高校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人选择了读硕、读博还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这种考量有一定的道理,也在提醒人们:读研读博,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出众。

  十多年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招聘教师,两位毕业于名校的硕士,踌躇满志,先打听待遇几何,当得知前提必须“满工作量”时,他们面面相觑,说:我们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啊,还用上这么多课?看了他们读硕之前的成绩,招聘组就可以作决定了:两人起始学历是大专——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部分选修课,大部分科目都是六七十分,和中学教学关联的基础课,有几门是补考及格的。虽然硕士毕业,但高中到本科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这是人格养成阶段,趣味爱好、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等等,都会影响职业素养。所以,选择教师要看学历,但不一定要求高学历。观察他们在最重要阶段是如何学习的,有无“热爱”的禀赋,有无趣味,不是没有道理的。

  能多读书,学历高一些当然更好。但在重视实际能力的社会,学历只能作参考。如论学历,中国前几代杰出教师中,有小学毕业生,有中师生,有大专生,也有大学肄业者,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热爱教育教学,善于学习,善于研究问题,有创造思维和个人风格。

  优秀学生选择读博,这样的选择未必说明“读博前”的学习在未来有优势。他对专业的认识,他的志趣追求,他的科研素养与合作精神,都应当成为用人单位权衡时的参考。不可否认,一部分人追求高学历仅仅是为了求职及物质待遇,未必是因为热爱和趣味。因而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他在富有创造激情的时候放弃了实践和发现的机会!

  对专业是否热爱,是否有科研激情,应该是选择读硕、读博的首要考虑因素,否则,读硕、读博就是一件无趣的事。博士以科研为业,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具有某个方向研究的优势,他的特点不一定“博”,而恰恰是“专”。因此,笔者不认为博士毕业来当中学教师有优势,除非部分中学的学生学有余力,学校提前安排了大学课程。至于博士从事企业管理或是行政工作,也要看能否“得其所哉”。比如,法律学博士因有厚实的法学理论和丰富的案例知识,在司法工作中,可以少犯错误;医学博士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见多识广,经过一定的临床实践,有可能降低误诊率。如果一名博士并不爱自己的专业,不能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学科趣味,他何必要去争取那个学位呢?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