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大讲堂 >

教育家柳斌:核心素养更为核心的是品德教育

日期:2016-11-11 15:20:19        来源:中国网    浏览量:

创新就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之中

 

我们天天在讲“学习”,人人在说学习。现代社会里“学习”这个高频词就源于“论语”。可是我们对“学习”这两个字究竟理解多少呢?我觉得理解,但并不深刻。学而时习,是针对学而不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否定,是对持之以恒、熟读精思、温故知新等积极态度和行为的倡导。“学而时习”是真智慧,是大道理,要好好体会。

 

其中“学习”两个字不就指出了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是“学”的核心要义,是掌握能力,掌握本领、修养品德的必要过程吗!人们常常赞赏德国的哲学家狄慈根“重复是成功之母”的名句,却不知道狄慈根是在十八世纪才发现这个道理的。而孔子早在距今两前千多年前就认证了这个道理。孔子还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明确地指出了故与新的关系。指出了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是获取新知识的必要途径。这里的“温故”不正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温习揣摩、习练吗?

 

能力和素养都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无法“习得”,而反复温习、训练是积累的必要手段,这不是提倡读死书,因为创新就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之中。品德养成,习惯养成更是如此。

 

核心素养更为核心的是品德素养

 

我想强调的是,要重视品德素养。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正在许多国家展开,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状况。这三个他们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比较评价,主要是这三个方面思维的一些质量。这三个方面的素养都很重要。这里我想着重强调:更为核心的品德素养。

 

现在有些人,可能不缺才,不缺本领,但是缺德。大汉奸汪精卫就是例证,人就其本身而言,是与他人共生共存的,非关系性的存在的人,在世界上找不到,也不会有。而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成的,人类自己制定规范,并受制于这些规范,而且对违反规定者予以制约。所以,人是因为拥有了道德行为规范,才从动物群里走出来了!

 

道德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道德教育从其本质来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难以融入社会,难以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目前就我国来讲,社会道德滑坡,其严重性不亚于外敌入侵,大军压境!“有德为荣”的气候迫切需要营造,守德风尚迫切需要引导,重建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转型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非中国化”

 

爱国品德素养又是道德素养的核心,应当首先予以重视。必须明确,我国的绝大多数人是爱国的,但也不要讳言有些人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不热爱祖国,不热爱人民,甚至做出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的事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理论界有人主张把“教育国际化”(超国家化、非中国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强调培养所谓的超国家的国际人才,培养世界公民。这股思潮的影响不可小视。

 

前不久,有一次在“模联”活动的大会上,多位名校校长竟然把培养“世界公民”视为比培养“中国公民”更光荣的任务,加以鼓吹。这些同志忘记了,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时代。忘记了“公民”是一个国籍身份的法律概念,甚至忘记了美国三任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布什在访问中国的时候都宣称他们是为了美国的利益而来的。

 

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带来的殖民化倾向而不顾,这种思潮对国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侵蚀于不顾,这种思潮对消解公民对国籍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于不顾,这种思潮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于不顾,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如果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西方化了,教育“国际化”、“非中国化”了,我们培养的人都成了“世界公民”而非“中国公民”,那么不要多少年,中国就要自毁长城自动消亡了!美国和日本之流还用得着费劲心机构筑反华包围圈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看得见的危险!

 

所以当年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指出:中国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体魄健全的中国公民!只有全体教育者都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爱国品德爱国情怀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家乡和社会。所以爱国品德爱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是: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人,爱学校,爱师友,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同胞,爱大自然。这种情感的源头是爱父母,爱家人,爱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根基。父母爱,师友情是奠定爱国主义情感初始价值观的根基。

 

总之,素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是学而得之,习而得之,学而时习而得之,是教而有之,化而有之,因教化熏陶而有之。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素养的国家公民,那才是我们基础教育肩负的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王思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