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 >

涿鹿的教育改革为什么失败

日期:2016-08-11 08:33: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

    可能没有人能想到,河北涿鹿会因为一场失败的教育改革,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教育新闻版面上。

    这场教改的主要推手是在3年前走马上任的县教科局长郝金伦。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涿鹿县开展了一场相当前卫而有“素质教育”色彩的“三疑三探”教育改革。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着重培养批判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前,在河南省西峡县,这套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因此,郝金伦在刚开始推行这项改革时充满了自信。

    但是,改革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很大阻力。总有学生和家长向学校和教科局投诉,声称“三疑三探”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安排,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取消改革;在教师群体之中,这项改革也不得人心。今年7月,涿鹿县县委、县政府下发通知,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停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郝金伦则表示将辞职。

    涿鹿县的教育水平一直不甚理想,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也确实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在其他地区已取得良好成果的新型教育模式,确实是合理的选择。加强“素质教育”,也是教科局长的分内职责。然而,有着良好初衷的改革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一种教学模式“南橘北枳”。

    郝金伦自己的想法颇为朴素,那就是“这届家长、校长不行”。在他看来,改革失败的原因就是学生、家长和校长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改革。我在涿鹿有一些亲戚,根据我的实际了解,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说这种说法对,是因为涿鹿县绝大多数师生和家长确实对这项改革不感兴趣;而说这种说法不对,则是因为师生和家长对这项改革的不满事出有因。

    不论在新闻报道里,还是在我了解的个案中,师生和家长不满的原因都是改革过于仓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对主政者来说,教改是宏观层面上的“大事”,但对实际授课与学习的师生而言,教改却是由大量细枝末节的“小事”组成的——既要准备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制度等配套内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一定过渡时间,让学生不至于“蒙圈”。涿鹿县的改革几乎是在一夕之间,许多学生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新教学模式,这才引来了一片质疑。

    突如其来的改革不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困扰,也对各校校长和教师形成了巨大压力。在教科局要求下,许多学校不得不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上马“三疑三探”。改革刚开始时,“三疑三探”在一些学校成了应付领导视察的花架子。领导一走,立刻切换回原来的教学模式。县里对不积极配合改革的教师采取了罚款等措施,进一步激起了教师对改革的反感。对校领导来说,改革要承受师生的压力,不改革要承受上级的压力,成了受“夹板气”的群体,怎么能指望他们支持改革呢?

    涿鹿县过于简单、粗暴的推广方式,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如果这项改革能更加平稳有序地开展,如果主管部门愿意用更多精力向学生和家长解释新制度的好处,如果教师能有更多时间适应新制度,结果也许会更好。(记者 杨鑫宇)

 
                                                                                                                                                                  编辑:黄飞虎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