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空壳乡村载不动留守儿童

日期:2016-03-01 09:46: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

 \

   贵州农村的留守儿童。视觉中国供图

    \

湖南怀化,村里的小伙伴在乡间的小路上玩耍。

    □要将财政投入和扶持政策真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使农村居民实现本土生活的安定富足

  □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扶持,如养老补贴、农业补贴等

  □在乡村建立保障性的公共服务机构,如托儿和养老机构、儿童和老年活动中心

  □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水、电、农业灌溉条件等

  □政府应建立村庄社会工作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到村庄开展社工服务

  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视为民生大计。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机构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团队自2002年起深入农村社区,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研究。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行动实践,我们发现,在不同主体的关爱行动中,家庭、学校和社区是与留守儿童联系最紧密的、最重要的行动层面,这三者也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最直接的社会小环境。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多元行动体系中,农村社区扮演着直接而重要的角色,这是任何一项针对留守儿童的政策设计都不应忽略的。

  社区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在家庭中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关爱,在家人嘱望的目光中慢慢长大。除了家庭之外,农村的儿童还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社区,常来常往的亲戚、熟悉亲切的乡邻、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他们都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农村,儿童得到成人的关心和帮助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看见孩子在河边玩,大多数成年人都会提醒孩子在河边玩是很危险的,会劝导甚至强制孩子去安全的地方玩”。

  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社区中,留守儿童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在我们所调查的大多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家庭在日常生活上的互助大多发生在亲戚与邻里之间,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当监护人无暇顾及的时候招呼留守儿童到自家吃饭;有的留守儿童会得到邻居或亲戚给予的学习上的辅导以及生活上的教导;邻居或亲戚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家长的部分监督管教职能,对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予以制止或警示。除了对于留守儿童的直接支持之外,邻里之间在劳动负担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家庭和监护人的帮助也是对留守儿童的一种间接性支持。例如,不少邻居会经常帮助留守家庭的老人或妇女干农活,或者帮助他们购买大宗物品、搬运重物,等等。

  农村社区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取决于社区的风气氛围与凝聚力,取决于村庄之间人际关系的强度。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情淡薄、连结松散的村庄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宜的社会支持,不仅如此,农村地区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也会影响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失去活力的农村社区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大量记录村庄生活的“返乡体”文章一如往年冲击着互联网读者的眼球与心灵。

  无论是哪种笔调与立场,今天的中国村庄所发生的复杂变迁远不是几篇文章所能勾勒和描绘的。这些文章也同样直击中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现实——今天的农村已非田园牧歌的故土家园,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深刻地侵蚀着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村庄中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年轻人、没有了活力,这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的普遍现状,这种状况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村学校上移,村庄没有了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愈发不利。

  走进今天的村庄,不绝于耳的往往是牌九麻将的嘈杂,孩童的朗朗书声反倒成了稀罕的过往回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改变了农村“村村有小学”的原有面貌。村落学校大量消失,学校从村庄上移到镇、县一级。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农村小学从2000年的440284所减少到2013年的140328所,13年间减少了68.1%。

  村庄学校的上移,迫使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亲子分离的境地下,与监护人和村庄再次隔离,应运而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大量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新一轮的劳动力流动。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入学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已降至17.7%。农村学校上移使得监护人进城(镇)陪读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安排,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