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浪费现象普遍 节俭教育: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日期:2016-07-27 09:00:33        来源:中国妇女报    浏览量: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节粮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专门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和节粮教育活动,将学校开展节粮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学生日常节粮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于学校和家庭长期以来过分关注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节俭教育,以及节俭教育模式僵化、脱离生活实际、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等因素,导致一些孩子不爱惜粮食的现状。北京市教委近日也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以节约粮食为重点的“三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启动“‘零米粒’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家长在校园和家庭中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荣辱观,带头践行“光盘行动”。

  关键词:孩子;节俭教育;粮食;浪费;学生;家长;白薯;节粮教育;养成节俭;饭菜

  作者简介:

  节俭教育: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从两三岁起,就开始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诗句。然而,直到上学后,其中一些孩子也并没能身体力行爱惜粮食,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节粮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专门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和节粮教育活动,将学校开展节粮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学生日常节粮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其实,如何杜绝孩子们的浪费现象,不仅仅是老师们的需要面对的,也是家长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课题。

  浪费现象普遍

  秦悦就读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所中学,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学校没有食堂,午餐是由送餐公司提供的盒饭,也许是因为提前做好的缘故,送来的饭菜通常是温的,口感也不好,不少同学经常吃一半就不想吃了,索性倒掉。她说:“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只是那些饭菜确实难以下咽。因为吃得少,我们常常不到放学时间就感到饿了,每天还得带点饼干、面包、酸奶之类的‘加餐’。”

  初二学生冯润嘉告诉记者,学校有食堂,可以自选午餐,如果上午第四节课正常下课,基本上能买到可口的饭菜,很少剩饭;但是,假如老师拖堂,到了食堂可选择的余地就小得多了,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有时候吃几口就不想吃了,把饭菜倒掉的情况是有的。

  青春期的女孩比较爱美,乔欣然也不例外,读高一的她体重超重,天天为自己的体重纠结,严格控制每餐的食量和饭菜的品种。比如,学校营养配餐中肉类和米饭,她吃得很少,“基本上能把青菜吃光,其他的肯定会剩一些。”

  据了解,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竟把整个馒头或多半碗米饭倒进垃圾箱。

  部分家长对孩子浪费粮食的状况往往视而不见,不加责怪,甚至把孩子剩下的饭菜轻易倒掉。从社会层面看,“节约粮食”的呼声也比较弱。由于学校和家庭长期以来过分关注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节俭教育,以及节俭教育模式僵化、脱离生活实际、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等因素,导致一些孩子不爱惜粮食的现状。

  今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通过调查发现,“76%的学生在校吃饭会出现浪费现象,有15%的学生每顿饭都有浪费的情况。”学生们在调查后撰写了“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递交全国两会,建议教育部重视节俭教育,引起社会关注。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育部近年来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的通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等都对此做出相应规定。

  节粮家长在行动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老师和学生已经开始行动。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东四七条小学于敬轩同学突发奇想:“一碗饭里能有多少粒米?”于是,她回家亲自数了一下,发现一碗饭有3327粒米。接着,她又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回家数米粒,发现平均一碗饭有3691粒米。按照全国14亿人口计算,一人要是节约一粒米,就相当于37碗饭。随后,她和三位同学一起写出了《关于一粒米的调查报告》,通过数据告诉身边的同学们,节约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同时,呼吁全市中小学生做到不挑食,不浪费,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和饭,餐餐见行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北京市教委近日也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以节约粮食为重点的“三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启动“‘零米粒’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家长在校园和家庭中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荣辱观,带头践行“光盘行动”。

  “80后”家长方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零米粒’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非常好,这个活动也让她反思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行为。方女士说:“细想想,真觉得惭愧。因为工作忙,来不及做饭,我们一家经常在外面吃,免不了‘眼大肚子小’。以前点菜多,吃不完,通常就不要了。现在,我们尽量少点,或者,把吃剩下的打包回家。”方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6岁的女儿冉冉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打包,以前不是不这样吗?爸爸妈妈怎么变得抠门了?”对此,方女士坦率地告诉女儿:“农民伯伯种菜、种粮食很辛苦,而且,我们国家人多,粮食等食品还需要进口,爸爸妈妈之前的做法浪费多,很不好。大人也会做错事,现在的做法是修正错误,冉冉也要从小养成不浪费的习惯。”

  因为挑食,8岁的卢燕燕总是剩饭,为了“扳掉”她的坏毛病,从去年初开始,爸爸卢先生在北京市怀柔区租了一小块地,种上几样蔬菜和玉米、白薯。每个周末,他们一家三口就到那里当一天农民,犁地、浇水、施肥,让孩子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去年秋天,燕燕跟着爸爸妈妈去地里刨白薯,累得满头大汗,她很感慨:“以前不知道种白薯、收白薯这么费劲,以后奶奶给我蒸白薯吃,我一定不会偷偷扔掉了。”如今,燕燕剩饭和挑食的现象明显好转了。

  卢先生表示,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两三岁以后,都会教他们一些简单好读的诗歌,比如《悯农》、“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不少孩子说得很熟练,但不明就里,关键是没有亲身体验,缺乏感性认识。家长创造机会让孩子亲力亲为,比单纯地传授知识、讲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事半功倍。

  节俭意识从小培养

  从珍惜粮食,到爱惜物品、节水节电,“节俭教育”属于行为习惯教育,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密切相关。

  四年级小学生郑果果的父母都是外企的高级职员,家境很好,属于“不差钱”的那类孩子,但他很少浪费东西。比如洗手,他将水龙头的水流开得很小。他说:“这样也能洗干净手,还不用太多的水。”果果告诉记者,在他刚刚能够到电灯开关的时候,妈妈就交给他一项任务——出门前负责把家里的灯关掉,从卫生间里出来随时关灯,做到人走灯灭。妈妈每次洗衣服,都会同时擦地,用的就是清洗衣服的水;有时候,妈妈也用它冲马桶。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节水节电。

  跟同学相比,该有的文具果果都有,但并不像一些孩子见了新款的签字笔、自动笔、橡皮就买。他说:“我一般用完一批笔才换新的,而不是买很多,用用就不要的。妈妈告诉我,任何物品,都要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生活中,如果家长在吃、穿、行上攀比成风,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浪费、大手大脚,让孩子学习勤俭节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实,讲一百遍道理,不如做个示范,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使孩子明白,节俭不是小气,大方与节俭不矛盾,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节俭的习惯。

  让孩子懂得节俭,家长还有必要让孩子知道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和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引导孩子从小有节制地、合理地消费,杜绝奢侈的和不必要的开销。教孩子学会积累,比如有计划地使用零用钱、压岁钱,适当积累,学会量入为出,使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责任编辑:张亚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