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巧,语文课还要眼中有人

日期:2016-02-16 10:25:4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去年8月,我工作了十多年的学校被撤并,我也从乡村校被整合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一所高中。新单位里的许多同事都和我一样,是新来的,急于在新单位证明自己的能力,老师之间竞争比较激烈。

  南通是一个不断缔造高考奇迹的“教育高地”。一直以来,学校在教学管理这一块抓得很紧。目前的评价机制下,大家都盯着分数看,迫于压力,有的老师就会不断加课,反复进行应试训练。

  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不想盲从,而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尽量尝试一些教学改革,和孩子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是教语文的,这个学科遭遇应试的过滤,就变成了“语言术语”“解题技巧”等无味的内容。上半学期,我听过一些课,有的只有课文的知识点,而看不到文章背后的人。

  在中国传统中,文章是作者在特定人生阶段中的“咏怀”,包含修身理念、治国思想、仕途感触等。我们要理解课文,首要任务是解读“人”——沿着历史长河追寻写作缘由,在重要节点深度挖掘写作情绪,和作者一起经历那段人生旅途,并且从人性角度,还原出一个个鲜活的人。

  过去的半学期,我结合史学知识和孩子们完成了对教材中王安石、李白、苏轼、韩愈形象的解读。在这学期,我计划结合先秦、唐宋史学知识,和孩子们一起对先秦诸子、唐宋大家跌宕起伏又波澜壮阔的人生,以及摇曳多姿的文体风格进行立体研究,并期待能够编辑成书。

  反复“默写”“灌输术语”“考试训练”,让我们的孩子对语文“深恶痛绝”,认为语文课教法落后并且枯燥、单调。

  有的老师每天要进行一次默写,不过关的学生还要在课间重写,语文不招孩子“待见”,上课睡觉、不认真听的也不少。我觉得,语文学习并不像掌握“工具”运用那样,只要反复训练就能达成。就像有些孩子,虽然系统掌握了修辞知识,可作文读起来还是味同嚼蜡。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学习”,更主要还有其内在的“心理生长”,包括思维、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我希望,语文教育是基于个体生命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表达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理解,更关键的是,让他们的言语生命获得应有的提高,提升对人、生命、人生价值的认识境界。

  对于新一年计划,我想就“语言形式和言语生命”进行课题研究,通过概念、策略、实践等系列研究,改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真正学好语文。

    (中国教育报 见习记者 凌馨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