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脑银行学习专区

什么样的奖励适合孩子,该怎么奖励?

日期:2020-10-28 08:45:06        来源:大脑银行    浏览量:

  孩子成绩进步,来个玩具奖励;孩子做家务,一顿大餐奖励;孩子竞赛获奖,直接现金奖励。此外还有贴纸奖励、积分奖励、美食奖励、梦想奖励等等等等。奖励机制的应用范围可谓是非常广泛,很多家长觉得这种教育方式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无论想让孩子做什么都会先拿出物质奖励做为交换,让他乖乖听话。可是渐渐地你就会发现问题,孩子开始变得特别喜欢和你讲条件,你不给我买麦当劳吃,我就不弹琴了,我要是考100分,你必须给我买那个玩具。你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变得讨价还价甚至要挟父母。

  美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艾尔菲跟你有相同的想法,他在奖励的惩罚这本书里说:“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是在给孩子吃有毒的胡萝卜,一旦孩子开始依赖奖励,他对事情内在的兴趣就被消磨了,只有奖励才能让他进去做事”。这本书传到中国后里面的观点也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有的父母说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给孩子任何的奖励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遇到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刷牙,定期收拾自己的房间,生病了要打针等等。不给奖励,似乎又有些想不通,说奖励有的时候确实有用,有的时候没用甚至有害。那究竟应该如何奖励孩子呢?老师来告诉你正确的奖励方法,首先对于孩子本来就很喜欢的事情,要提升它的内在动力。在心理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人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可是楼上的小孩太过吵闹,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跟那帮小孩说他特别喜欢孩子欢闹的声音,因为他们在楼下玩,给他带来很多欢乐,他决定每天以这些来玩的孩子一人10块钱,孩子们拿到钱很高兴闹的更欢乐。过了几天老人说自己经济紧张,只能把10块钱降低到了5块钱,孩子们很不高兴,但还继续在这里玩上。后来老人说自己经济更加紧张,所以5块钱也没有了,但是很欢迎他们继续在这里玩耍,孩子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干脆不来了。心理学中把这种情况称为过度理由效应也叫德西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将趋于终止。如果孩子本来很喜欢弹琴,她对弹琴有很大的内在兴趣,这时候你给它外部的奖励,比如弹琴一小时奖励零花钱50元,反而会削弱他对弹琴本身的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奖励行为是在告诉孩子练琴一小时和50元奖励是等值的,或者他今天主动刷碗了,你说:走,去吃披萨。那主动做家务给父母帮忙的品质就跟一顿大餐绑定在一起了。。。。。。。扫码免费继续收听后面内容。
 

\



 

责任编辑:王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