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西北政法大学打造“五个体系”推进新法学建设

日期:2019-08-26 12:05:46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浏览量: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需要,主动担当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使命,打造“五个体系”,推进新法学建设。

\

西北政法大学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

  西北政法大学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

\

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调研

  ——突出立德树人,构建德法兼修大思政育人体系。该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制定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按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实施方案》《“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方案》等,多措并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让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作用,举办“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等高雅艺术活动,共谱“法律”与“音律”和谐乐章;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微课比赛中培养“新媒体达人”,通过通俗易懂的内容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学生日常养成和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该校自觉传承从陕北公学一路延续的红色基因,积极实施“红色传统育人行动计划”。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指导中心,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托和坚强阵地。加强校史教育,每年组织新生和新入职教师通过参观校史馆、重走校史路,接受红色校史教育。充分发挥少数骨干在学生中的领头效应,及时组织青年学生干部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实地教学,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让红色基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司法为民”实践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国情调研,持续带领研究生到新疆调研。通过实施以上计划措施,将学校的红色文化传统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独特资源,拓展为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品牌,构建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基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西北政法大学成立纪检监察学院

  ——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构建适应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的学科体系。该校深入实施学科振兴战略,以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深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适应法治中国建设需求,强化内涵特色发展,提振传统优势学科,发展交叉新兴学科。一是升级传统优势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对当下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需要,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作出应有贡献。二是推动学科特色发展。该校长期以来扎根西北、站位全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厚实的学科积淀。在新的历史时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确立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攻方向的学科发展思路,依托服务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发展民族法学、反恐怖主义法学、国家安全法学、纪检监察、党内法规等学科,陆续产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和学术成果。三是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该校先后了成立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人权研究院、国家安全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新获批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逐渐形成了与传统法学学科相呼应的以法学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同攻关的交叉平台集群并产生良好效果。近年来,该校在反恐怖主义研究、维护国家南海权益、人权斗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中央有关部门来函致谢表彰。

       ——突出创新理论引领,构建面向新法治建设历史使命、体现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该校突出创新理论引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构建面向新法治建设历史使命、体现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上积极作为。一是组织校内外力量,开展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集体攻关,加大力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沿性、基础性问题。二是进一步增强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中的中国意识和主体意识。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指导思想,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以该校教授汪世荣为首的研究团队对枫桥经验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出版专著3本、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期刊全文转摘、刊发,其研究成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创新,立足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完善,总结出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外,该校专家的研究成果“涉侨纠纷矛盾多元化解”“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等,被中央政法机关吸收采纳、应用推广。 三是加强凸显法治中国理论实践成果的教材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工程”法学类教材的编写。总结法学教材建设经验,组织编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中国法治实践经验的规划外法学专业系列辅助教材。组织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编写总结中国法治经验、体现中国法治智慧的法学专业系列教材,形成包括法学主干课、法学专题研讨课、法学案例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训课等教材体系。从政策导向、体例结构、编写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完善教材建设标准,体现“一本教材、两种职责”的核心要求,全面升级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和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料建设。近期,由该校教师编写的国内首部专门为法学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学使用的法制史教材《陕甘宁边区法制史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突出明法笃行、理实并重,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该校结合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及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强调突出法学学科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性质特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程总学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制定“德法兼修、理实并重”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方案,每年10月至12月举办“法治文化活动季”,分类分层次、全年不断线组织“红色育人传统传承行动与人文素质培育系列活动”“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构建起包含六个模块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每年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参与学生45000余人次,打造出了一院多品牌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尤其是围绕着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该校举办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文化活动周”活动,多次获得陕西省宪法进校园高校法治文化节先进集体。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对该校特色活动作了报道。该校代表队在第十六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夺冠,在全国多场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第二课堂育人活动,充分展示了该校弘扬良法善治、树立奉法强国的新时代法治新理念,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先进性的鲜明特点;充分说明该校第二课堂育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实践育人、立德树人的显著实效得到社会公认。

  ——突出一体育人,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该校依托“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重要平台,巩固提升学校与司法实务部门“校院合作”取得的效果。在全国建立了500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系统的联系合作,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强化法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紧密联合,完善实务部门专家指导研究生、为本科生授课指导等培养环节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创联合培养合作育人新局面。深化与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的合作领域,在“一带一路”商事纠纷解决法律服务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