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刘西良:“农报”伴我35年

日期:2019-06-05 10:23:56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研究会理事、渭南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刘西良

  无论是叫《陕西农民报》,还是改称《陕西农村报》,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农报”。它既是中共陕西省委指导农村工作的党报,又是陕西日报的“农村版”。它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美誉。我走上社会的35年,是它一直在伴我成长。若即若离,形影不分。“农报”从铅与火,发展到光与电;从单一的纸媒,到融合发展的报、网及新媒体,它都给我以教诲、以支持。一代一代的农报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勤奋敬业,视报如家,爱兵如子,培养了陕西庞大的作者队伍,他们中大多数人最后都在文案上成为名记者、名作家,惟编辑们大都默默无闻甘做他人嫁衣,成就了“农报”事业,当了真正的报人!

  最早接触“农报”应该是1984年底的时候。当时我参与创办《户县科普报》,是《陕西农民报》的一位老编辑蔡诚先生为我们加班加点设计指导办报纸得以引荐的。他是户县人,当时已从《陕西农民报》调西北新闻刊授学院负责分管办公室等工作。给我们报社题写了《户县科普报》报头,并指导设计编排报纸业务,帮助我们在陕西日报社印刷厂出版印刷。他及夫人、子女都待我们很好,不仅业务上大力支持手把手教,而且生活上极尽地主之谊,给予很多方便。以致我们亲切地称其夫人为“蔡妈”。

\

  人常说,爱屋及乌。当我获知蔡老是《陕西农民报》的老编辑之后,我就开始在印刷厂客户室的样报里重视阅读“农报”。学习其语言风格、学习其栏目设计,学习其版面编排。那时候,印刷尚处于铅与火的排印时代,所有稿件是工人们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从铅字架子上捡出码好校印的。工人们劳动量大很辛苦,对编辑要求也很严格。多一句所捡铅字装不下,少一句又漏空不好看。不像现在在键盘上一设置,字可大可小,字距也可加大或缩小。那时是要精确无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改一字就要从铅字架子上由捡字工人挑捡,排版工人重换。从铅字架子上捡出的字只能用一次就会回炉重铸,这样才能重归于位,再待下次捡用。

  我知道了这些工序,所以工作起来就非常认真。每当我编好每一稿件,一旦被总编修改,我就在方格稿纸上一字一格、一标点一格抄誊整齐,做到计算字数不差一个。蔡老师为我们设计版样,要求每稿差异不超过10字,我做得仔细认真,他非常高兴,也很欣赏我这个小年轻。以至我后来因为回老家交通不便,欲到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找份事干,他很愉快地就接受了我的应聘,并委我以办公室重任。

\

\

  到陕西日报社大院工作后,我读“农报”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一大批农民通讯员和作者、作家的名字在《陕西农民报》上不断出现,我也知道了许多全省各地的新鲜事。像户县的农民诗人王强华,他白天下地劳动,休息或夜晚写诗,没有稿纸就写在烟盒上甚或是捡回的别人扔了的烟盒上,这件事给我励志很深,直到现在,我有时也在烟盒的背面写稿。买烟也尽量买软盒的,以便拆开利用。户县作者初红的诗对我印象也很深。扎根农村的一批通讯员有的人已经70多岁,甚至80岁,仍笔耕不辍。像我家乡华县的魏济民、蓝田县的贾清民、陈忠勇,韩城市的何恩旺等。农报通讯员、富平农民南志秀坚持读报用报,后来又剪报、集报,收藏报刊图书建成家庭收藏馆,也成为我学习仿效的榜样。

\

  进入九十年代,农报主编吴保恒、副主编张平之、王洪阁通过薛保华跟我相识、相交。批准我们在渭南挂靠市农办设立了渭南记者站。我竟成为《陕西农民报》的正式一员。我们在渭南采写稿件,发行报刊、组织宣传,深得当地领导和群众喜爱。渭南市当时的农办主任郭勇格被报社聘为名誉站长,副主任王鹰林被报社聘为站长,薛保华和我工作环境由私人屋舍进入政府大院,从出租房换成了办公楼,在东风大街行署大院3号楼有了自己的办公桌,离市长办公楼东西一排、中间仅一车道相隔。为了工作方便,农办领导给我俩分别办了电话卡,不讲条件充了值,长途、短途任由我们打。可惜我俩当时是脚勤、腿勤、眼勤、手勤,没有用几次领导关怀发的电话卡,就很顺利地完成了报社交给的各项任务。

  新闻就是发现,新闻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也是我们的成功之道,更是我们没有给主管单位添加负担的经验。不用设想,如若我们不当好“泥腿子”记者,仅依靠材料、电话,社会上鲜活的新闻就不会让我们捕捉,新闻好稿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过了若干年后,时任农办主任的郭勇格在经历县长、书记、副市长之后升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遇见了我,亲切地与我打招呼,在讲话时,他更自豪地对驻渭媒体和渭南媒体记者讲,我说近了我曾跟大家是同行,我担任过《陕西农民报》渭南记者站的名誉站长,对基层记者工作有深刻的了解、理解,希望记者们像“农报”人一样勤奋敬业多出好稿、多宣传渭南。我在会场听着此话,深感高兴自豪!这虽是迟到的表扬和表彰,却是发自内心多么由衷地称赞啊!

  “农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干事的队伍。农报的质量桀桀攀升,事业年年发展壮大,全赖这支队伍。

  2016年,“农报”、“农网”策划全省首届乡村文艺座谈会,把全省各地县、甚至乡镇村的老通讯员、老作者都请到省城西安,管吃管住,数百人济济一堂,圆了一个“农报”作者久闻其名却未见过面的梦想,大家无不无比感激。农报总编焦永兴出席并讲话,副总编张国政、吴武刚、姚骏骊亲自督办各项事务,大家争先踊跃发言,畅谈体会,交流经验,很是享受。报社领导请来名家给大家答疑解惑,合影留念。特别是会务组织者还将会场选择在政协协和大酒店,既取协同协作共进共赢之意,又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省作协大院都很近,给许多农民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参观学习机会。

  2017年,“农报”出了一套三大本文集,我获悉后很是挂念。我分别向渭南的站长刘晓林、任副总编的老弟吴武刚打问,联系上了策划人农报副总编姚骏骊,索求收藏。骏骊激动地说,陈忠实老师一口气给咱们三本书题了名。我给你准备着,有你老哥收藏的。我一定第一时间给你捎去。我高兴至极,我为有这一帮同仁自豪。(2019年6月3日深夜于清雅园)

    
       相关链接:
李进林:和陕农报相处的日子
                        薛立兴:《陕农报》我永远的爱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