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高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优势,多举措、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中,为达州市乃至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立足地方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主动对接达州“6+3”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八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4个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快建设康养旅游、财经管理2个扶持专业群;加快培育政治法律、生态建筑2个交叉学科专业群。实施“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累计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08个,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针对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较薄弱的情况,学校坚守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大都奔赴川东北特别是达州地区的基层中小学,成为推动老区特别是达州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达州市基础教育教师中,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比近47%。
二是科学研究带动地方科技创新引擎。成立了1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先后组建了20余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药物筛选与合成及特色植物开发利用、新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天然气能源、生态与环境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服务地方的成果。特别是2016年与达州市共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来,研究院聚焦协同创新、产业服务、投资孵化三大职能,申请各类专利128件,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于特殊环境下的应急救援机器人设备,攻克了激光雷达三维扫描成像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孵化出了“成都六二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阿凡可可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蓝海飞鱼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三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协助引进重庆三沃科技有限公司、安凯汽车、共悦机械等8家单位落户达州。
三是深挖广积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积极响应达州市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整合校内各方面力量先后筹建了巴文化研究院、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举办多场巴文化主题高水平学术会议,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创作了《大巴山抬公汉》《雨润巴山》《魂铸巴山》等一系列充满巴山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提升巴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和声誉,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组织师生参与达州市“5·15艺术创窟”建设发展,用艺术作品展现巴文化精髓,助力文化强市战略。
四是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校先后与达州市人民政府、达州监狱、市中心医院,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中国移动达州分公司等20余家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应用研发、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开展合作共建、科技攻关,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2019年4月,5家地方优质企业签约入驻学校并顺利开业,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生产模式。5月,与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省长城安全事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四川文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四川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和“长城文理安全环境检测中心”,着力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示范平台。
五是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扎实做好联系帮扶的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和永宁乡柏树坝村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帮扶;先后筹集资金近100万元,协调资金500多万元用于两个村的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移动通讯基站和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学生志愿者对民房进行村容村貌进行美化工程、文化上墙,节省资金90余万,受到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和赞赏。2018年选派164名大学生参与达川区脱贫攻坚督导工作,成效明显。学校还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先后承担达川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达川区东部引领区规划设计、通川区乡村旅游规划、大竹县石桥铺镇总体规划、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多个规划项目的设计,为达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服务、贡献力量。派出实践团队参与达州市乡村振兴调研,多项调研成果获地方政府领导签批。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