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什么样的孩子都不是来报恩的

日期:2019-05-21 20:51:1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学习不好的孩子是来报恩的”,这句某校长安慰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话,一下子触及家长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落后生”父母焦虑的心感到一丝安慰与释然。学霸志在四方,远渡重洋,父母晚景凄凉;“学渣”学业一般,绕膝承欢,父母感到庆幸。一对比,酸葡萄心理比出了一种别样的效果。

       在中国人心目中,孩子有两个功能,要么如《孝经》所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让父母感到光荣,有“面子”;要么如这位校长所言,能够带着父母喝着小酒、唱着歌,享受人生,这是“里子”。

       无论是光宗耀祖的“面子”还是小棉袄式的“里子”,都反映了儿童不独立的家庭文化,反映了父母中心主义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从出生到成长,儿童都不被看作独立的权利主体。如不少父母生孩子是为了稳定夫妻感情,甚至用孩子来拴住另一方的心;二孩政策放开后,有些父母为了在双方家族取得姓氏平衡而生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用自己的视野和资源来规训孩子人生道路的父母更是常见。

       对这些亲子关系中孩子人格不独立的现象,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混淆了孩子心智不成熟、能力不完善与人格独立的关系。孩子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心智水平和能力上,需要成人的保护、教育与训练,而人格独立是每个孩子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孩子不属于任何人,是有着独特生命价值的人,不是为了谁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只有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人,才有独立的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各具特色的人,最终让每个孩子发挥潜能、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成就自己,造福社会,而不是成为父母的“面子”或“里子”。

       这一点,对秉持忠孝亲子关系传统的国人来说,理解与接受起来都很难。鼓励父母认可孩子的独立人格,不是要孩子与家庭情感割裂,而是鼓励父母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育儿过程中别掺杂或者少掺杂自己的“私货”,卸下孩子的情感与道德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实现发现自我、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

       站在公共教育立场的校长与教师抱有类似观念,更为不妥。学校的责任是用专业眼光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潜能,引领父母接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鼓励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让家长抱着欣喜和感恩接受一个学业失败的孩子。

(殷飞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