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日期:2019-09-11 16:32:0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浏览量: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充分汲取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历史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现实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坚持了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而走出的正确道路。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特色优势蓄发出无尽的能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新思想是新时代的理论成果,新思想是新时代的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人民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此自信,是因为这条道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世界各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贡献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中国道路的开辟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破解了20世纪初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破解了“发展与稳定”的两难、“开放与自主”的两难;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路径唯一的神话,打破了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上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从而开辟了人类通向美好社会的崭新道路,也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西方到东方,处处怒放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人民理论、实践理论、开放理论的华彩篇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备受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赞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在于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之所以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举旗定向,固本致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我们必须筑牢基因红色和社会主义政治本色,擦亮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重要作用,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从历史进程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崭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奔向伟大目标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体现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现实基础,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高等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擦亮“中国特色 政治底色”,坚固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四梁八柱,从制度层面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高等教育首先要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国不仅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不仅是知识、智慧的积累,更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高校既是一个有形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又是一个无形的人才培养文化环境。无形的部分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时甚至比有形的部分影响更深远、更持久。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成型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培养的达成期。我国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触及心灵,唤醒灵魂,在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上解决国家情怀的“落地”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重视内在品质的改善,培植优良的教育教学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对于高校文化环境的塑造,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明确党是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并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并特别强调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些论断,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首要的坚持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由此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修于内”与“形于外”辩证统一,“真理力量”与“品格力量”有机结合,“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完美对接。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无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规模发展、办学条件,还是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综合改革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有长足进展,中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豪迈地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新变化。第一,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生变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第二,发展阶段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即将迈向普及化,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第三,类型结构发生变化。多样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第四,舞台坐标发生变化。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开始参与竞争与治理。可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主要问题,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反复强调,学生要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学习;教师要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高等学校要回归初心,倾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回归梦想,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体现国家意志、解决国家问题、引领国家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培育英才;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繁荣、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创新供给智力驱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传承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初心与使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自信与清醒,是确保我们发展的战略定力;创新与开放,是推动我们发展的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